画意不画形,形胜意不足。 正如九方臯,相马不相肉。 此笔谁为之,缫借以锦玉。 一几共三人,弥明喜师服。 赓酬夜何其,漏箭在银烛。 谁如豕腹胀,谁作龙头缩。 始胡为颉颃,末胡为屈伏。 彼既鼻撩天,避席徒局束。 去者俄翩然,二子睡正熟。 奓户问童奴,晓云凄古木。 质之昌黎篇,段段皆实录。 用意岂不精,或者疑近俗。 我闻文章家,同工而异曲。 或如骏历险,千里在一蹙。 或寸步不遗,句句必连属。 在诗则乐天,在文则永叔。 画品恐亦然,愿言宝此轴。 毋使叹巧心,受嗤于拙目。
石鼎联句图
译文:
这幅画注重表现意境而非仅仅描绘外形,如果只追求外形的逼真,那意境就会有所欠缺。就好像九方皋相马,更看重马的内在神韵而非外在的皮肉。
这幅画是谁创作的呢?它被用锦玉装饰起来,显得十分珍贵。画面上一张几案旁坐着三个人,分别是弥明、喜和师服。他们相互吟诗唱和,不知不觉到了深夜,那计时的漏箭映在银烛之上。
画面中,谁像那肚子胀鼓鼓的猪一样?谁又像缩着脑袋的龙头呢?一开始他们争论得不相上下,到最后又为何有人屈服了呢?那个鼻孔朝天、十分傲慢的人,最后离席局促不安。离开的人很快就翩然远去,而另外两人睡得正香。
打开门询问童仆,清晨的云朵笼罩着古老的树木。拿这幅画对照昌黎先生(韩愈)所写的篇章,发现画中内容段段都与文章里的真实情景相符。画家创作这幅画的用意不可谓不精妙,不过也有人怀疑它风格接近通俗。
我听说文章创作的人,虽然手法不同但都能达到好的效果。有的文章就像骏马穿越险地,千里路程一蹴而就;有的文章则一步也不遗漏,句句紧密相连。在诗歌方面像白居易,在散文方面像欧阳修。绘画的风格恐怕也是如此,希望大家能珍视这幅画轴。不要让这巧妙用心之作,被那些见识浅陋的人嘲笑。
关于作者
宋代 • 林希逸
林希逸(一一九三~?)(生年据作者于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刘翼《心游摘稿》所作序“躔父今年六十有四,……余长躔父五岁”推定),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福清(今属福建)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为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枢密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寻出知饶州(本集《郡斋偶题(鄱阳)》)。景定中官至中书舍人。著有《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今存《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四七。 林希逸诗,第一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竹溪十一稿诗选》为底本;第二至九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为底本,校以明谢氏小草斋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