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金兄

大学融智门,至善在所止。 明德与新民,贯通无异理。 万折水必东,千古吾晦翁。 考亭追杏坛,犹存舞雩风。 昔者学易堂,粤山宽闲野。 此道闻而知,笃信无虚假。 尚有刘静春,至理共乐循。 我登二老门,天方寿斯文。 服膺善恐失,适正杜邪曲。 当时片言下,问道不隔宿。 学易堂已空,谁与鞭凡庸。 静春正耆庞,抠衣尽从容。 襟谊子崇笃,远来顾茕独。 作诗念清新,愧我言腐熟。 四海皆弟兄,尚友惟辅仁。 春草正碧色,话别同敷陈。

译文:

在大学的知识殿堂里,蕴含着融会智慧的大门,那至高的善就是我们所应抵达并坚守的目标。彰显光明的品德和革新民众,这二者的道理是相互贯通、并无差异的。 就如同水流无论经历多少曲折最终必定向东流去一样,千百年来,我们敬仰的朱子(晦翁)就是这样伟大的存在。考亭书院传承着杏坛的儒家精神,依旧留存着如曾点描述的那种沂水春风般自由舒畅的学风。 以前有个学易堂,它坐落在粤山那一片宽阔、宁静而又旷远的地方。在这里能听闻并领会到这世间至深的道理,而且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它,没有丝毫虚假。还有刘静春先生,他和大家一同快乐地遵循着至深的道理。 我有幸进入这两位前辈的学问之门,当时上天正保佑着斯文之道的传承。我内心谨记着这些善道,生怕会有所丢失,我追求正道,杜绝邪曲的行为。当时在前辈们只言片语的教诲下,我向他们请教道理,一刻也不想耽搁。 如今学易堂已经空了,还有谁能来鞭策那些平凡庸碌的人呢?刘静春先生年高德劭,前来向他请教的人都能从容自在地和他交流。 金兄你对情谊十分看重,从远方赶来关心我这孤独之人。你所作的诗清新自然,让我很是钦佩,相比之下,我说出的话就显得陈腐乏味了。 四海之内的人皆可视为弟兄,我们与古今贤士交朋友,就是为了辅助仁德的修养。现在春草正呈现出一片碧绿之色,我们在此话别,一起倾诉着心中的想法。
关于作者
宋代徐元杰

徐元杰(1196-1246),字仁伯,号梅野,上饶县八都黄塘人,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早从朱熹门人陈文蔚 学,后师事真德秀。官至工部侍郎,谥忠愍。有文集二十五卷,景定三年(1262)由其子直谅刊于兴化,已佚。清四车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楳埜集》十二卷。事见本集卷首赵汝腾序、卷末徐直谅跋,《宋史》卷四二四有传。师学朱熹。南宋绍定五年进士,累官至大堂寺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擢中书舍人。著有《梅野集》十二卷,传于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