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山扫墓书所见

松楸长夜梦,风露作晨征。 山近却无色,叶枯偏有声。 架禾知岁熟,种麦得天晴。 到底农桑好,营营误此生。

译文:

在这松柏林立的墓地旁,祖先们长眠于地下,仿佛已进入了那漫长无尽的梦乡。我迎着清晨的风露踏上了前往宋山扫墓的行程。 越靠近山峦,却越感觉山峦似乎没了颜色,像是被这肃杀的氛围掩盖了生机。而那些枯萎的树叶,在风中偏偏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凋零。 看到田间架起晾晒的稻谷,就知道今年是个丰收的年岁;又瞧见人们趁着天晴种下小麦,一片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景象。 仔细想想,到底还是从事农桑的生活好啊,简单质朴又安稳。而我这一生却为了功名利禄忙碌奔波,实在是耽误了自己,虚度了光阴。
关于作者
宋代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