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耕亭

莘郊投耒兴,六百奠殷祀。 南阳辍耰出,汉业偾还起。 圣贤忧世心,秋月照寒水。 彼哉植杖徒,长往见见何庳。 我读逸民传,初讶子陵志。 赤符燄方张,注想资共理。 掉头归深山,缪洗巢父耳。 六经凛刀尺,云乎不斯畏。 反复史氏词,陵去良有以。 维人验进德,必于师友试。 历试犹夫人,成就安能伟。 挽士亦既来,舍王宁得已。 汉道汝不衡,先生可轻议。 钓台千万篇,未有惬予意。 赋诗题思耕,聊与发斯义。

译文:

### 前言 这首诗围绕历史上贤人的出仕与隐居展开,借对历史人物事迹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选择和道德准则的看法。以下是翻译内容: ### 正文翻译 当年伊尹在莘郊放下农具出山,辅佐成汤,历经六百余年奠定了殷商的祭祀基业。 诸葛亮停止田间劳作走出南阳,让衰落的汉室基业得以重振。 圣贤们心怀忧虑世间的心,就如同秋月映照在寒水之上,清透而深沉。 那些像“植杖而耘耔”的隐士们啊,长久地避世隐居,他们的见识是多么的短浅。 我读《逸民传》的时候,一开始惊讶于严子陵的志向。 那时候汉光武帝的赤符瑞兆正盛,迫切希望有人能共同治理天下。 可严子陵却掉头回到深山,就好像巢父洗耳避世一般不合时宜。 六经的教诲就像刀尺一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他难道就不敬畏吗? 但反复研读史书的记载,我明白严子陵离去是有他的道理的。 要检验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一定要看他与师友相处时的表现。 如果他在各种考验中都和普通人一样,那又怎能有伟大的成就呢。 既然有贤才被征召而来,严子陵如果不辅佐君王,又怎么能心安呢。 可如果汉室的道义没有得到正确衡量,又怎么能轻易去非议严先生呢。 古往今来关于钓台的诗篇有千万篇,却没有一篇能让我满意。 我写下这首《思耕亭》诗,姑且来阐发其中的道理。
关于作者
宋代高斯得

宋邛州蒲江人,字不妄。高稼子。理宗绍定二年进士。李心传修四朝史,辟为史馆校阅,分修光、宁二帝纪。因言事,忤宰相史嵩之,出为外官。淳祐六年复以论史嵩之事被排出外。历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为宰相丁大全之党诬劾,夺职降官,大全罢,事始得白。恭帝德祐元年累官至参知政事,为宰相留梦炎乘间罢去。有《诗肤说》、《耻堂文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