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君

圣人戒要君,春秋罪同弑。 推此无上心,将何所不至。 近者凶相归,决烈谁能比。 群愚惑其迹,咸谓难夺志。 老夫非圣人,固知决无是。 或问何以知,答云非奥秘。 岂有患失夫,能为勇退事。 未闻介推归,留母以为质。 府中俱荡析,般移到花卉。 殿前卒二百,辇载填城市。 都人尨其愚,家家失欢喜。 讙言真不返,剥剥竞弹指。 朝士独可怜,一朝失怙恃。 联章乞还相,留莽无少异。 天王虽圣明,勉徇非得已。 御前金字牌,一日数十置。 冠盖何纷纷,排日遣郎吏。 端明奉玺书,侍郎传睿旨。 师王袖亲批,祈恳流涕泗。 相公卧愈坚,那肯东山起。 陛下如迫臣,臣当还故里。 群使骇其言,连名奏天陛。 安知夜半舟,已渡曹娥水。 新亭候徒劳,刘裕已还第。 狄青度昆仑,李愬擒元济。 忍于君父前,用此军中诡。 一劳可永逸,所欲已称遂。 从今政事堂,深根且固蔕。 愿已惬臧孙,专当逾季氏。 上苍孔威神,那知从汝未。

译文:

圣人曾告诫臣子不可要挟君主,在《春秋》里,这种行为的罪过和弑君是一样的。若推究这无视君主之心,那此人什么坏事做不出来呢。 近来那凶狠的宰相告老回乡,其决绝激烈的样子谁能相比。一群愚昧之人被他的表象迷惑,都认为他坚决退隐、意志不可改变。我虽不是圣人,但也知道绝不是这么回事。有人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回答说这并非什么奥秘之事。 哪有那种患得患失的人,能真正做到勇敢退隐呢?没听说过介之推归隐时,还把母亲留下当作人质。那宰相府里的东西都被搬得七零八落,连花卉都被转移走了。殿前安排二百士卒,用辇车装载物品,填满了城市道路。都城的百姓都觉得他愚蠢至极,家家户户都没了欢喜劲儿。大家都传言他真的不回来了,纷纷弹指表示惋惜。 朝中大臣却很可怜,一下子就像失去了父母依靠。他们联名上奏请求宰相回来,这和当年挽留王莽的情形没什么不同。天子虽然圣明,但也只能勉强顺应众人,实在是不得已啊。 御前的金字牌,一天要发几十个。官员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天天都派遣郎吏去劝说。端明殿学士捧着玺书,侍郎传达圣上旨意。太师王爷袖藏皇上亲笔批示,恳切祈求,痛哭流涕。可宰相却越发坚决地卧床不起,哪肯像谢安那样东山再起呢。他还说陛下如果逼迫他,他就要回故乡去。那些使者们被他的话吓坏了,联名上奏到朝廷。 谁能想到半夜时分,他乘坐的船早已渡过了曹娥江。新亭的等候都是徒劳,就像当年刘裕已回到府邸。他就像狄青度过昆仑关、李愬擒获吴元济那样,在君主面前使用军中的诡诈手段。他这样辛苦一番只为一劳永逸,如今他的愿望已经达成。 从今往后,他在政事堂的根基会更加稳固。就像臧孙达成了心愿,其专权程度恐怕要超过季氏。但上天是威严神圣的,谁知道会不会顺从他的心意呢。
关于作者
宋代高斯得

宋邛州蒲江人,字不妄。高稼子。理宗绍定二年进士。李心传修四朝史,辟为史馆校阅,分修光、宁二帝纪。因言事,忤宰相史嵩之,出为外官。淳祐六年复以论史嵩之事被排出外。历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为宰相丁大全之党诬劾,夺职降官,大全罢,事始得白。恭帝德祐元年累官至参知政事,为宰相留梦炎乘间罢去。有《诗肤说》、《耻堂文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