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庸斋赴召

宗臣一去今三年,玉堂诏许还坡仙。 党魁久屈再征用,识与不识皆欢颜。 先生出处固有道,诸公进说徒啾喧。 或云时事正孔棘,百万生灵皆倒悬。 公卿唯阿固权位,阉戚盘互拏金钱。 三垂蹙蹙迫军垒,万口嗸嗸愁实田。 南交黠寇谋斡腹,东海逆雏方聚船。 奈何揖逊救焚溺,同姓体国宁其然。 或云大老世模楷,晚节要同金石坚。 不闻鸣犊反潜圣,况复白驹遗众贤。 济川必待烝徒楫,倾否亦资茅茹连。 试看醉翁门下士,当今谁者居清联。 角巾支杖亟还里,览辉翔集毋轻前。 我当静虑为折衷,咄此二议何其偏。 卦爻时义各有当,圣贤出处无非天。 五真应二泰可致,四不求初屯岂亨。 要知君相诚与否,卓识谅已穷几先。 苟能举国听夫子,虽不俟驾何尤焉。 严风吹衣落闽土,幸与盟主相周旋。 酒边抵掌谈世事,爱君忧国固拳拳。 鸿飞遵渚望不及,中夜起坐徒烦煎。 心乎爱矣思有助,斐然狂简成兹篇。

译文:

宗臣庸斋先生离去至今已有三年了,如今朝廷下诏书准许像坡仙(苏轼)一样有才华的您回到玉堂(翰林院)。您曾被当作“党魁”长久地遭受委屈,如今再次被朝廷征用,认识您和不认识您的人都喜笑颜开。 先生您出仕或隐居本就有自己坚守的道义,诸位官员的进言不过是徒然的喧闹罢了。有人说如今时事正十分危急,上百万的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同被倒挂着一样痛苦。公卿大臣们一味地阿谀奉承以巩固自己的权位,宦官和外戚相互勾结搜刮钱财。国家三面边境都因敌军营垒逼近而局势紧张,百姓们都为农田收成发愁,哀声遍野。南方狡黠的敌寇图谋从背后攻击我们,东海的叛逆之徒正在聚集船只。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怎么能还讲究那些谦逊退让的礼节来拯救这如同被火烧水淹的局面呢?同姓的宗室应该为国家着想,怎么能坐视不管呢。 也有人说先生您是当世的楷模,到了晚年要保持如金石般的操守。没听说过杀害鸣犊就会使圣人潜藏不出,更何况还有“白驹”诗中所表达的贤才归隐的意思。要渡过江河必须依靠众人划船,要扭转不利的局面也需要像茅草连根生长那样团结各方力量。看看当年醉翁(欧阳修)门下的弟子,如今谁还处于清要显贵的位置呢。您不如头戴方巾、拄着拐杖赶快回到家乡,看到祥瑞之兆再出来任职,不要轻易前行。 我应当冷静思考来做出折中的判断,哎呀,这两种议论是多么的片面啊。卦爻在不同的时机有不同的含义,圣贤的出仕或归隐无非都是顺应天命。九五和九二相应,泰卦的局面就可以实现;六四不主动求初六,屯卦的艰难怎么能亨通呢。关键是要知道君主和宰相是否真诚,您有卓越的见识想必早已洞察先机。如果能让全国上下都听从先生您的建议,那么您即使不等君主召唤就主动出仕又有什么过错呢。 寒风吹动我的衣裳,我来到了闽地,有幸能与您这位文坛盟主交往。在酒席边我们拍着手谈论世事,我对您的敬爱和对国家的忧虑都是真诚恳切的。您就像那沿着沙洲飞行的鸿雁,我望尘莫及,半夜坐起来也只是徒增烦恼和煎熬。我内心敬爱您,想着能对您有所帮助,于是率性写下了这篇狂放简单的诗篇。
关于作者
宋代高斯得

宋邛州蒲江人,字不妄。高稼子。理宗绍定二年进士。李心传修四朝史,辟为史馆校阅,分修光、宁二帝纪。因言事,忤宰相史嵩之,出为外官。淳祐六年复以论史嵩之事被排出外。历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为宰相丁大全之党诬劾,夺职降官,大全罢,事始得白。恭帝德祐元年累官至参知政事,为宰相留梦炎乘间罢去。有《诗肤说》、《耻堂文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