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至论推天常,补衮扶世为儒方。 圜冠博带不知本,樗栎安可施青黄。 帝图日盛人世出,今吾永叔诚有望。 处心学士贵适用,异端莫得窥其墙。 子年五月范京兆,服天子命临鄱阳。 二贤拜疏赎其罪,势若止沸反扬汤。 敕令百执无越位,谏垣何以敢封囊。 哀来激愤抑复奋,强食不得下喉吭。 位卑无路自闻达,目视云阙高苍茫。 裁书数幅责司谏,落笔𫘧骥腾康庄。 刃迎缕析解统要,其间大意可得详。 书日希文有本末,学通古今气果刚。 始自理官来秘阁,不五六岁为天章。 上心倚若左右手,日备顾问邻清光。 苟尔希文实邪佞,曷不开口论否臧。 阴观被谴始丑诋,摧枯拉腐奚为彊。 傥日希文实贤士,因言被责庸何伤。 汉杀王章与长倩,当时岂曰诛贤良。 惟时谏官亦结舌,不曰可谏曰罪当。 遂今百世览前史,往往心愤涕泗滂。 斯言感切固已至,读者不得令激昂。 岂图反我为怨府,袖书乞怜天之傍。 谪官一邑固分耳,恨不剖腹呈琳琅。 我嗟时辈识君浅,但推藻翰高文场。 斯人满腹有儒术,使之得地能施张。 皇家太平几百载,正当鉴古修纪纲。 贤才进用忠言录,祖述圣德垂无疆。
四贤一不肖诗 欧阳永叔
译文:
这首诗篇幅较长,以下是较为详细的现代汉语翻译:
古代贤明之人的至理名言推崇永恒的天理伦常,辅佐君王、匡扶世道是儒者应有的准则和方向。那些戴着圆形帽子、系着宽大衣带的儒生却不明白根本道理,就像不成材的樗栎树,哪能施加青色和黄色的颜料进行雕琢呢。
如今帝王的宏图日益兴盛,世间贤才辈出,如今的欧阳修实在是前途有望。他心怀高远,作为学士以学以致用为贵,各种异端邪说都难以窥探到他学问的边界。
某年五月,范仲淹接受天子的命令前往鄱阳任职。余靖、尹洙两位贤才上书朝廷为范仲淹的罪过辩解,然而这就如同想要止住沸腾的水,却反而扬起了热水,于事无补。
皇帝下令百官不得超越自己的职位行事,谏官又怎么敢再封章进谏呢?欧阳修心中悲哀激愤,情绪压抑后又重新振奋起来,勉强进食却难以下咽。
他地位卑微,没有途径让自己的意见上达天听,只能望着高远苍茫的皇宫。于是写下几页书信责备司谏高若讷,落笔之时就像骏马在康庄大道上奔腾。
他的文章剖析事理如同刀刃迎击、丝线分解一般,把问题的关键和要点阐述得清晰明白,其中的大意可以详细知晓。
信中说范仲淹是个做事有始有终、有原则的人,学问贯通古今,气节果敢刚正。他从大理寺官员开始进入秘阁,不到五六年就升任天章阁待制。皇帝把他倚为左右手,每天让他在身边以备顾问,接近自己的光辉。
如果范仲淹真的是奸邪谄媚之人,高若讷你为何不早点开口评判他的好坏呢?却在暗中观察他被贬谪后才开始丑恶地诋毁他,这种摧枯拉朽般的行为又有什么强大可言呢?
倘若范仲淹确实是贤能之士,因为进言而受到责罚又有什么关系呢?汉朝杀害了王章和萧望之,当时难道说杀的是贤良之人吗?当时的谏官也都沉默不语,不说可以进谏,反而说他们罪有应得。
这才使得后世千百年来的人阅读前代历史时,常常心中愤慨、泪水滂沱。欧阳修这些话语感人深切已经到了极点,读到的人怎能不激昂呢?
谁能想到高若讷反而把欧阳修当作怨恨的对象,怀揣着书信在天子身边乞求怜悯。欧阳修被贬到一个小地方固然是命中注定的事,只恨不能剖开自己的胸膛,让别人看看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
我叹息当今的人对欧阳修认识浅薄,只推崇他在文坛上的文采。这个人满腹都是儒家的学问和智慧,如果能让他处在合适的位置,一定能够施展他的才华。
我朝太平已经有几百年了,正应当借鉴古代的经验来修订国家的纲纪。让贤才得到任用,忠言得以记录采纳,继承和发扬先圣的德行,让这种德泽流传到永远。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