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陈正学理琴

闻君整琴待秋风,我欲从之魂梦通。 素麻髣髴苍髯翁,扬休山立崆峒东。 泪痕犹湿龙门桐,有曲无音悲天公。 猗兰未冷拘幽浓,那知斯道将遂穷。 山矸石烂冥感丛,枝蜩盘蝇迭相雄。 两耳年来怪不聪,群哇扰杂安于聋。 烦君为我调怔忡,流泉隠隠深涧中。 春温廉折各不同,声虽在指意在胸。 云飘柳絮风入松,恍然楼阁坐虚空。 伯牙所知何必钟,白鹤飞来采芹宫。

译文:

听闻您整理好琴,静候秋风的到来,我内心十分向往,仿佛在魂梦之中都与您的琴音相通。 您就像那披着素麻的苍老长者,气宇轩昂地站立在崆峒山以东,有着超凡的气度。 琴上还带着仿佛是您泪痕浸湿的痕迹,弹奏出的曲调虽有,却仿佛蕴含着对天公不公的悲叹,没有了畅快的音声。 《猗兰操》的高洁韵味还未消散,而那拘囚的幽愤之情却愈发浓烈,谁能想到正道即将陷入困境。 哪怕山崩石烂,冥冥中的感慨与悲愁依旧丛生。那些如枝头鸣蝉、盘旋苍蝇般的小人,却一个个争强好胜。 这几年我的耳朵仿佛出了问题,变得不灵敏了,习惯了周围嘈杂的声音,如同耳聋一般。 烦请您为我弹奏一曲,来舒缓我内心的不安与忧虑。那琴音如同深山涧谷中隐隐流淌的泉水,清幽而又深沉。 琴音时而如春的温暖,时而又刚正有节,变化各有不同。虽然声音从手指间流出,但您的心意却深藏在胸中。 琴音仿佛是云间飘飞的柳絮,又像是轻风吹入松林,让我恍然间仿佛坐在虚空的楼阁之中,忘却了尘世。 伯牙的知音又何必只有钟子期呢,如今就好像有白鹤飞到了这学府之中,您的琴音定能得到真正的赏识。
关于作者
宋代刘黻

刘黻(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声伯(一作升伯),号质翁,学者称蒙川先生,乐清(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入太学,时年三十四。时太学生伏阙上书攻丁大全,首署其名,追送南安军安置,丁贬还太学。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以对策忤贾似道,授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召为秘书正字。三年,迁校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除监察御史。六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七年,召权刑部侍郎(《宝庆四明志》卷一)。累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恭帝德祐初随二王入广。二年(一二七六),拜参知政事(《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行至罗浮病卒。著作已散失,后由其弟应奎收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先生遗稿》四卷。事见本集卷首《朝阳阁记》,《宋史》卷四○五有传。 刘黻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蒙川遗稿》为底本,校以清丁丙跋明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