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久磔裂,啾啾夸毗子。 仿佛皮毛鲜,孰探古人髓。 我亦坐兹疾,默阒照非是。 束身云瘴乡,凡论悉掩耳。 梦不到伊傅,志惟高角绮。 人生驹过隙,鹿鹿何时已。 耽书夜不睡,省事日高起。 疏苎寒亦燠,硬菜苦犹美。 非忘漆室忧,莫救沙界痏。 生死不可料,何哉为泰否。 佛祖显云封,道源开岭趾。 谁云筑底邦,亶为通德里。 庐陵有可人,访梅一至此。 扣我理义关,无言但心只。 新篇发天趣,步骤古诗史。 穷通从所择,柔舌与刚齿。
和谭学士见寄
译文:
如今大道早已支离破碎,那些谄媚阿谀的人却叽叽喳喳地夸夸其谈。他们就像只注重外表光鲜的人,徒有皮毛的鲜亮,又有谁能去探寻古人思想的精髓呢?
我自己也犯有这样的毛病,在默默寂静中审视着自己的是非对错。我置身于这如云如瘴的偏远之地,对于那些世俗的言论一概充耳不闻。
我的梦境里从未出现过伊尹、傅说那样的贤相,我的志向只像角里先生、绮里季那样隐居山林、保持高洁。人生就像白驹过隙一样短暂,何必为了功名利禄忙忙碌碌,何时才是尽头呢?
我沉迷于读书,常常夜晚都不睡觉;日常简单省事,直到太阳高升才起床。穿着稀疏的苎麻衣服,即便寒冷也觉得温暖;吃着粗硬的野菜,即便苦涩也觉得美味。
我并非忘却了像鲁国漆室女那样为国家担忧的心,只是没办法拯救这世间的伤痛。生死之事难以预料,又何必去在意时运的好坏呢?
佛祖的光芒在云雾缭绕的山峰间显现,道的源头在山岭的脚下开启。谁说这是个偏远闭塞的地方呢?这里其实是通达道理的所在。
庐陵有位令人赞赏的人,为了寻访梅花来到了这里。他向我叩问理义的关键,我一时无言以对,只能在心里默默思索。
他新写的诗篇充满了天然的意趣,其风格步趋古代的诗史。人生的穷困与通达可以自己选择,就像那柔软的舌头和坚硬的牙齿(各有其特点和命运)。
关于作者
宋代 • 刘黻
刘黻(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声伯(一作升伯),号质翁,学者称蒙川先生,乐清(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入太学,时年三十四。时太学生伏阙上书攻丁大全,首署其名,追送南安军安置,丁贬还太学。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以对策忤贾似道,授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召为秘书正字。三年,迁校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除监察御史。六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七年,召权刑部侍郎(《宝庆四明志》卷一)。累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恭帝德祐初随二王入广。二年(一二七六),拜参知政事(《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行至罗浮病卒。著作已散失,后由其弟应奎收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先生遗稿》四卷。事见本集卷首《朝阳阁记》,《宋史》卷四○五有传。 刘黻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蒙川遗稿》为底本,校以清丁丙跋明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