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术士刘衡鉴

高目下耳赫如鉴,福善祸淫平如衡。 颜癯胡夭跖胡寿,季氏乃富宪乃贫。 伯道无儿汤有后,造物岂是鉴不明。 孔明遗恨懿血食,造物岂是衡不平。 当知禀气有清浊,所以人品有善恶。 至若夭寿与贱贵,又是禀气有厚薄。 清浊厚薄物自圣,洪纤高下天何言。 君子惟以理自充,英雄难与造物争。 前人论理不论气,不信试问刘鉴衡。

译文:

你有着洞察世事的敏锐目光,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能清楚地照见福泽善举、惩戒恶行,秉持着公平公正,如同精准的天平。 可为什么颜渊那般清瘦且早早离世,而盗跖却长寿?季氏富可敌国,而原宪却一贫如洗?邓伯道一生善良却没有子嗣,成汤广施仁德子孙绵延,难道是上天这面“镜子”看不清善恶吗?诸葛亮有兴复汉室的壮志却留下遗憾,司马懿却能享受祭祀,难道是上天这杆“天平”不公平吗? 我们应当明白,人所禀受的气有清有浊,所以人的品格有善有恶。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地位贵贱,又是因为所禀受的气有厚有薄。气的清浊、厚薄决定了事物各自的特性,或宏大或细微、或高贵或低下,上天又何须多言呢? 君子只需要用天理来充实自己,英雄也难以与上天的安排抗争。前人讨论天理而不论及气数,如果对此不信,不妨去问问刘鉴衡。
关于作者
宋代方逢辰

方逢辰(一二二一~一二九一),原名梦魁,学者称蛟峰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第一,理宗为改今名,因字君锡,授平江军节度签判。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召为秘书省正字。二年,在校书郎任以言事罢。开庆元年(一二五九),召为著作郎。景定元年(一二六○),兼权尚左郎官,又以言事忤贾似道罢。在婺州开讲授徒。二年,起知瑞州。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召为司封郎官兼直舍人院,迁秘书少监、起居舍人。三年,出为江东提刑,徙江西转运副使。五年,权兵部侍郎。七年,迁吏部侍郎。丁母忧去国,从此绝意仕途。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一。著作大多散失,五世从孙渊辑为《蛟峰先生文集》八卷,七世孙中续辑外集四卷。事见本集末附黄溍《蛟峰先生阡表》、文及翁《故侍读尚书方公墓志铭》。 方逢辰诗,以明天顺七年方中刻本《蛟峰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