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五星陈东野

粤从动静极互根,裂为二气分五行。 未有二气先有理,理与气合人物生。 人惟禀得天地气,故为耳目形口鼻。 人惟禀得气之理,故为仁义为礼智。 气为人形理为心,同是水木火土金。 今人问气不问理,茫茫只向天外寻。 人而不仁木已死,不须更论败在子。 人而薄义金已伤,如何却说生在巳。 无礼无智水火灭,不忠不信土气绝。 人于心上斩了根,是气安从有萌蘗。 出门一笑逢星翁,谈天议论迥不同。 若能论气又论理,太极只在挑包中。

译文:

自从动静达到极致而相互依存,进而分裂成阴阳二气,再分化出五行。在阴阳二气还未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理”,“理”与气相结合,世间的人和万物便诞生了。 人只是禀受了天地间的气,所以才有了耳朵、眼睛、形体、嘴巴、鼻子这些外在的器官。人又禀受了气中蕴含的“理”,所以才有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准则。 气构成了人的形体,“理”形成了人的内心,其实它们本质上都与水、木、火、土、金五行相关。如今的人只问气而不问“理”,茫然地只知道向遥远的天外去寻找。 如果人没有了仁爱之心,就如同树木已经枯死,根本不用再去讨论他未来的衰败。如果人薄情寡义,就像金属已经受到损伤,又怎么能说会有好的发展。要是人没有礼和智,就像水和火熄灭了一样;要是人不忠诚、不讲信用,就如同土气断绝。 人要是在内心斩断了道德的根基,这气又怎么会有萌发的机会呢。 出门时,我笑着遇到了擅长星相之术的陈先生,他谈论天文的见解与他人截然不同。如果既能谈论气又能谈论“理”,那么宇宙万物的根源“太极”,其实就在他的挑包之中。
关于作者
宋代方逢辰

方逢辰(一二二一~一二九一),原名梦魁,学者称蛟峰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第一,理宗为改今名,因字君锡,授平江军节度签判。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召为秘书省正字。二年,在校书郎任以言事罢。开庆元年(一二五九),召为著作郎。景定元年(一二六○),兼权尚左郎官,又以言事忤贾似道罢。在婺州开讲授徒。二年,起知瑞州。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召为司封郎官兼直舍人院,迁秘书少监、起居舍人。三年,出为江东提刑,徙江西转运副使。五年,权兵部侍郎。七年,迁吏部侍郎。丁母忧去国,从此绝意仕途。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一。著作大多散失,五世从孙渊辑为《蛟峰先生文集》八卷,七世孙中续辑外集四卷。事见本集末附黄溍《蛟峰先生阡表》、文及翁《故侍读尚书方公墓志铭》。 方逢辰诗,以明天顺七年方中刻本《蛟峰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