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眇如斗大邑,万山壁立土硗瘠。 百分地无一分田,九十九分如剑脊。 一亩之地高复低,节节级级如横梯。 畈心一畦可一亩,边旁一亩分数畦。 大家有田仅百亩,三二十亩十八九。 父母夫妻子妇孙,一奴一婢成九口。 一口日噉米二升,茗鹾醯醤菜与薪。 共来日费二三斗,尚有输官七八分。 小民有田不满十,镰方放兮有菜色。 曹胥乡首冬夏临,催科差役星火急。 年年上熟犹皱眉,一年不熟家家饥。 山中风土多食糜,两儿止肯育一儿。 只缘人穷怕饿死,可悲可吊又如此。 有司犹曰汝富民,手执鞭敲目怒视。 今年淫雨天作难,汹涌澎湃四五番。 浮尸弊屋环江下,迸山裂地如鲸奔。 半山都成水泽国,平地皆作龙蛇窟。 水头晚退早复来,屋角朝出夕又没。 岿然令丞簿尉衙,下视四境无人家。 水平归家无屋住,有屋住者无生涯。 农民抛家认亩陇,担砂翻石肩皆肿。 百千一亩判晚秧,一坵分作两坵种。 都来一亩无百千,买秧已费半百钱。 眼前插种已剜肉,头后丰歉犹在天。 晚田再种未可保,早田无秧为出草。 皂衣旦暮来槌门,今年苗税催得早。 打快织机趁头纲,作急籴米输苗仓。 更有一言牢记取,断不许人言灾荒。
田父吟
译文:
清溪不过是个像斗一样大的小县城,四周群山像墙壁一样直立环绕,土地十分贫瘠。
这里的土地百分之九十九都像剑脊一样陡峭,一百份土地里连一份平坦的农田都难有。
一亩地高高低低的,一级一级就像横着摆放的梯子。
田畈中心可能有一整片一亩大小的田,但田边的一亩地往往要分成好几小块。
大户人家拥有的田地最多也就百亩,大部分人家只有二三十亩。
一家之中,父母、夫妻、子妇、孙儿,再加上一奴一婢,就有九口人了。
一个人一天要吃两升米,还有喝茶、用盐、醋、酱、买菜和柴的开销。
一家人一天的花费就要二三斗米,而且还要拿出七八成的收成去缴纳官府的赋税。
小老百姓拥有的田地还不到十亩,镰刀刚放下,脸上就露出饥饿的菜色。
官府的差役和乡里的头目冬夏不断地来,催缴赋税和差役的命令像星火一样急迫。
就算是年年收成好的时候,大家还会发愁,要是有一年收成不好,家家户户都要挨饿。
山里的风土习俗是多吃粥,很多人家生了两个孩子只肯养一个。
只因为穷怕了,担心养不活孩子饿死,情况竟然如此可悲可叹。
可是官府还说你们是富裕的百姓,他们手里拿着鞭子,怒目而视地催促着。
今年雨水过多,老天爷发难,洪水汹涌澎湃地来了四五次。
江面上漂浮着尸体和破败的房屋,山体崩塌,大地开裂,洪水就像鲸鱼奔腾一样凶猛。
半山腰都成了水泽之国,平地上全成了龙蛇栖息的洞穴。
洪水晚上刚退下去,早上又涨上来,房屋的一角早上还露在外面,晚上就被淹没了。
高高矗立着的县令、县丞、主簿、县尉的衙门,往下看四周都看不到有人家。
水退了回家却没有屋子住,有屋子住的人家也没了生活的依靠。
农民们离开家去整理田地,担砂翻石,肩膀都肿了。
花了很多钱买晚秧来种,把一丘田分成两丘种。
算下来一亩田花的钱不少,买秧苗就已经花了五十文钱。
眼前插种就像是割自己的肉一样艰难,以后收成好不好还得看老天爷。
晚田再种也不一定能有好收成,早田没有秧苗就只能除草。
衙役从早到晚来敲门,今年的田赋催得特别早。
赶紧开动织机织布,抓紧时间买米去缴纳田赋。
还有一句话要牢牢记住,绝对不许人说这里遭了灾荒。
关于作者
宋代 • 方逢辰
方逢辰(一二二一~一二九一),原名梦魁,学者称蛟峰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第一,理宗为改今名,因字君锡,授平江军节度签判。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召为秘书省正字。二年,在校书郎任以言事罢。开庆元年(一二五九),召为著作郎。景定元年(一二六○),兼权尚左郎官,又以言事忤贾似道罢。在婺州开讲授徒。二年,起知瑞州。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召为司封郎官兼直舍人院,迁秘书少监、起居舍人。三年,出为江东提刑,徙江西转运副使。五年,权兵部侍郎。七年,迁吏部侍郎。丁母忧去国,从此绝意仕途。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一。著作大多散失,五世从孙渊辑为《蛟峰先生文集》八卷,七世孙中续辑外集四卷。事见本集末附黄溍《蛟峰先生阡表》、文及翁《故侍读尚书方公墓志铭》。 方逢辰诗,以明天顺七年方中刻本《蛟峰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