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太湖

东南有具区,三万六千顷。 百川之雄伟,咸池借溟涬。 玉堂在其下,莫知日月永。 鸱夷昔不返,肯顾市朝请。 素怀邈已劳,孤泛此方逞。 刺沙出林荒,度浅动苹荇。 渐尽行渐远,湾转势弥迥。 疑非地可载,直与天作镜。 青空四垂幙,乱山不能屏。 淼茫白鸟行,浩漾好云影。 逻呼十桨急,罛横九帆并。 霁中波有光,风后浪犹猛。 澎湃闻乍惬,抛磕内还省。 我量觉蹄涔,此身实萍梗。 渊神栗寒肌,浸气飘素领。 观澜念往术,濯缨悼前眚。 未能追高谢,且以卒流景。 吟非夸独清,济乃仗中静。 寄谢洞庭君,终来老鱼艇。

译文:

在东南方向有一片名叫具区(即太湖)的水域,它广袤达三万六千顷。众多河流汇聚于此,展现出雄伟壮阔的气势,仿佛是从咸池(神话中太阳沐浴的地方)借来了混沌初开时的宏大力量。 在这浩渺太湖之下,似乎存在着神仙居住的玉堂,在这里,人们都感觉不到时间的漫长。当年范蠡(号鸱夷子皮)一去不返,他怎会留恋那世俗官场的名利呢? 我一直以来的情怀长久以来都处于一种疲惫迷茫的状态,如今独自泛舟于这太湖之上,才得以尽情舒展。船桨划过沙地,驶出那荒芜的树林,在浅水区前行时还惊动了水中的苹草和荇菜。 随着不断前行,离岸边越来越远,河道转弯,感觉水域愈发深远。这太湖大得让人怀疑大地是否能承载得住它,它就像一面直接与天空相连的巨大镜子。 湛蓝的天空如同四面垂下的帷幕,周围的群山都无法遮挡住它的广阔。湖面上,白鹭排成行在茫茫湖水上飞行,美好的云朵倒映在浩渺的湖水中,摇曳生姿。 巡逻的船只呼喊着,十支船桨急速划动;捕鱼的大网横在湖面,九条帆船并排行驶。雨过天晴后,波光粼粼;起风之后,波浪依旧猛烈。 听到湖水澎湃的声音,我乍一感受觉得十分惬意,但内心又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度量就像牛蹄印里的积水一样狭小,而自己这一生就如同浮萍断梗,漂泊不定。 太湖深处的神灵仿佛让我寒毛直竖,湖水的气息吹拂着我的白色衣领。望着这波澜壮阔的湖水,我回想着过去的处世之道,想要像古人那样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又为自己以前的过错而哀伤。 我还没能像范蠡那样洒脱地归隐,暂且只能这样在湖水上度过时光。我吟诗并非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清高,而是希望凭借内心的平静来度过这一切。 在此我遥谢洞庭君(太湖之神),我最终一定会来这里,在这渔艇上安度晚年。
关于作者
宋代陈舜俞

陈舜俞(?~一○七五),字令举,因曾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授签书寿州判官公事(《都官集》附陈杞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嘉祐四年(一○五九),由明州观察推官举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著作佐郎、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于知山阴县任上以不奉行青苗法,降监南康军酒税(同上书卷二一二)。熙宁八年,卒。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他书辑为十四卷(其中诗三卷),近人李之鼎刻入《宋人集》甲编。《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陈舜俞诗,据李刻《宋人集·都官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酌校他书。另从《会稽掇英总集》、《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第四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