霅溪

吴王城下溪,疏凿自开辟。 潭潭无涯岸,但见浸垂碧。 气增宇宙宽,势吞江湖窄。 楼台照清影,河州多嘉植。 红鳞生霞朝,金鉴沉月夕。 恍如神仙国,远与尘土隔。 怪说稔传闻,真源探图籍。 天目据西南,两地泻峻极。 其傍数百壑,奔走为附益。 及兹渊渟处,深不可计尺。 稻粱活万家,世无原田瘠。 鱼虾孕千石,日见网罟获。 阴阴风雨夜,多为蛟龙宅。 少游溪上学,长作幕下客。 观澜无前志,平世耻吟泽。 度量方潢污,临流重惭惜。

译文:

在吴王城的脚下,有一条霅溪,它从开天辟地之时就被自然开凿而成。 那溪水形成的深潭广阔无边,看不到岸在哪里,只见到它浸润着四周低垂的碧绿草木。 它的气势让宇宙都显得更加宽阔,仿佛能把江湖都吞入其中,相比之下江湖都显得狭窄了。 溪边的楼台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河中的小洲上生长着许多美好的植物。 清晨,红色的鱼儿在霞光中穿梭,就像游动在一片绚丽的云霞里;夜晚,月亮倒映在溪水中,宛如一面金色的镜子沉入水底。 这里恍惚间就像是神仙居住的国度,远远地与尘世的纷扰隔绝开来。 关于这条溪有很多奇异的传说,我听得多了,就想探寻它真正的源头,便查阅了很多图籍资料。 原来天目山雄踞在西南方向,有两处水源从那极高的山峰上倾泻而下。 它旁边还有数百条沟壑的水流,都奔腾着汇聚到这里,来增加它的水量。 到了这溪水汇聚成深潭的地方,深得无法用尺子去计量。 这溪水灌溉滋养,让稻谷高粱得以丰收,养活了千家万户,世间再也没有贫瘠的田地。 水中孕育着大量的鱼虾,每天都能看到渔人用渔网捕获满满收获。 在那阴沉沉的风雨夜晚,这里常常是蛟龙栖息的地方。 我年少时曾在溪边求学,长大后成为官府的幕僚。 面对这奔腾的溪流,我却没有了往日那种观看波澜的志向。在这太平盛世,我耻于只在水边吟诗作赋,空度时光。 想到自己的度量就像那浅陋污浊的小水坑,再面对这溪流,我不禁倍感惭愧和惋惜。
关于作者
宋代陈舜俞

陈舜俞(?~一○七五),字令举,因曾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授签书寿州判官公事(《都官集》附陈杞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嘉祐四年(一○五九),由明州观察推官举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著作佐郎、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于知山阴县任上以不奉行青苗法,降监南康军酒税(同上书卷二一二)。熙宁八年,卒。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他书辑为十四卷(其中诗三卷),近人李之鼎刻入《宋人集》甲编。《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陈舜俞诗,据李刻《宋人集·都官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酌校他书。另从《会稽掇英总集》、《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第四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