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郎休官两鬓白,惯作五侯堂上客。 半入人家锁深宅。 偶来花幕双溪头,闻有侍儿旧相识。 五马情多载酒过,主人犹须屏障隔。 黄昏移烛背重帘,初度清歌响疏拍。 宛转别是京洛声,中有离愁千万尺。 曲中复作孤吹笛,玉龙一吟群籁寂。 金罍不酌四座听,淡月朦胧挂空碧。 更将余意写琵琶,手抹凤槽鸣历历。 梁州欲彻幺弦断,应恐外人知怨抑。 主人不许傅青翼,独听星郎语近壁。 小声呜咽话当年,公子樽前最怜惜。 朱门出后身转轻,往事消沉无处觅。 星郎日有流落恨,回向玳筵双泪滴。 劝君收泪听我歌,聚散有命可奈何。 君不见陇头水,入海不知几千里。 又不见风中花,吹向千家复万家。 人生莫作等闲别,事去老大空咨嗟。
双溪行
译文:
有位曾任星郎官职的人如今辞官了,两鬓斑白,他过去常常是达官贵人家中的座上宾。曾经那些珍奇的事物,一半都被锁进了深宅大院里。
偶然间,他来到双溪畔的花幕之处,听说这里有个旧时相识的侍儿。一位州郡长官因多情带着美酒前来相聚,主人还是让侍儿隔着屏风与众人相见。
到了黄昏时分,人们把烛火移到重重帘幕之后,侍儿初次唱起清亮的歌声,伴随着疏疏落落的节拍。那歌声婉转,有着京都洛阳一带的韵味,其中饱含着千万尺的离愁别绪。曲中又夹杂着如孤独的笛声一般的音调,仿佛玉龙一吟,周围所有的声响都寂静了下来。大家都停下手中的酒杯,四座的人静静聆听,淡淡的月色朦胧地挂在晴朗的夜空。
接着,侍儿又用琵琶将剩余的情思抒发出来,她的手在凤槽上拨弄,琵琶声清晰可闻。弹奏《梁州》曲快要结束时,幺弦突然断了,大概是怕外人知晓她内心的怨愤抑郁。
主人不允许旁人传递消息,星郎只能独自靠近墙壁,轻声和侍儿交谈。侍儿小声呜咽着诉说当年的事情,说公子在酒宴前对她最为怜惜。自从离开朱门大户之后,她的生活看似轻松了,可过去的事情都已消散,无处寻觅。
星郎平日里本就有流落天涯的遗憾,听了这些话,转身对着华丽的筵席潸然泪下。有人劝星郎收起眼泪听自己唱歌,说聚散都是命中注定,无可奈何。
你没看见那陇头的流水,流入大海不知要经过几千里的路程;又没看见那风中的花朵,被吹向千家万户。人生不要轻易分别,等事情过去、人已老去,再空自叹息就来不及了。
关于作者
宋代 • 陈舜俞
陈舜俞(?~一○七五),字令举,因曾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授签书寿州判官公事(《都官集》附陈杞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嘉祐四年(一○五九),由明州观察推官举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著作佐郎、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于知山阴县任上以不奉行青苗法,降监南康军酒税(同上书卷二一二)。熙宁八年,卒。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他书辑为十四卷(其中诗三卷),近人李之鼎刻入《宋人集》甲编。《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陈舜俞诗,据李刻《宋人集·都官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酌校他书。另从《会稽掇英总集》、《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第四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