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淮水,溢楚之疆。 原田其潴,城郭为防。 浸以广兮不可涉,浩乎险兮不可航。 粤有行者,欲溯其央。 编莞为帆,植木为樯。 幸飘风以凭乘,遂吾归而徜徉。 尔风谓何,不自西北,阻我攸往。 维伯是职,悠悠水滨,奚独予留。 有百其役,若千其艘。 粟麦兮中都之饷馈,布帛兮赤县之衣裘。 府臣引领以偻指,挽夫坐粮而寝糇。 伯复不知,天子圣神,以民为忧。 闻此方国,常垫横流。 分笔舌于严署,咨疮痏于诸侯。 有淑使者,仁丰义修。 体上所嘱,同辞合谋。 今此欲往,会于道周。 倡和出话,下民以休。 风之不遂,非伯谁尤。 上帝可诉,谗言孔庶。 将伯是怒,不如风兮命之去。
淮阴阻风谗风伯
译文:
浩浩荡荡的淮水啊,漫溢到了楚地的疆界。
平原上的田地都积满了水,城郭成了阻挡洪水的屏障。
水势越来越大无法徒步涉过,水面浩渺危险不能行船远航。
有个出行的人啊,想要逆流而上到达河的中央。
他用蒲草编成船帆,竖起木头作为桅杆。
本希望凭借着顺风,能让自己顺利回家悠闲自在。
可你这风是怎么回事啊,不从西北方向吹来,却阻挡我前行的道路。
风伯你掌管着风,可在这悠悠的水滨,为何单单把我留下。
这里有上百个劳役,上千艘船只。
船上装着运往京城的粟麦当作粮饷,还有供百姓穿的布帛做成的衣裘。
官府的大臣伸长脖子扳着指头计算行程,拉纤的夫役因为耽搁行程只能坐着消耗粮食,连干粮都得省着吃。
风伯你却还不知道,天子圣明,心系百姓。
听闻这一方土地,常常被洪水淹没。
天子在庄严的官署里派遣使者,向各地诸侯询问百姓的疾苦。
有贤良的使者,仁义双全品德高尚。
他们领会天子的嘱托,一同谋划着办法。
如今这些人正要前往目的地,在道路旁会合。
他们一起商量对策,好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这风不顺,不是你风伯的过错又是谁的呢?
我可以向上帝诉说,这诉说的言辞有很多。
上帝会对你发怒的,不如你让这风离去吧。
关于作者
宋代 • 陈舜俞
陈舜俞(?~一○七五),字令举,因曾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授签书寿州判官公事(《都官集》附陈杞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嘉祐四年(一○五九),由明州观察推官举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著作佐郎、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于知山阴县任上以不奉行青苗法,降监南康军酒税(同上书卷二一二)。熙宁八年,卒。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他书辑为十四卷(其中诗三卷),近人李之鼎刻入《宋人集》甲编。《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陈舜俞诗,据李刻《宋人集·都官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酌校他书。另从《会稽掇英总集》、《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第四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