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隠寺行呈伏虎岩

蓬莱水浅尘几扬,历劫不动此道场。 黄金何年佛氏土,白云自古仙人乡。 吾故不能知鸿荒,尝闻许由避陶唐。 南巡会稽忆夏后,西渡浙水传秦皇。 欲镌文字示万世,想曾摩挲崖藓苍。 君臣岂不亦一到,父老失记书传亡。 思莼人归乱聪勒,衣锦军起诛宏昌。 教士四万虏吴友,子弟八千从项梁。 锋攒镝飞沸如汤,冷泉之冷常冰霜。 风涛汹地保恬静,火云𦶟天饶清凉。 寺门奇石万鬼凿,霹雳穿洞龙腾骧。 偃如未射李广虎,突如乍叱初平羊。 漫山巨竹不知数,百围屹立松杉樟。 野猿攫果就人手,山客贸薪充日粮。 艳浮凡俗花卉绝,毒螫狞恶虫豸藏。 竺峰飞来夜著翅,桂子堕落秋飘香。 覩史陀宫足仿佛,摩罗耶山非渺茫。 色究竟界扫蜃气,给孤独园堪雁行。 游屐屡破壁疥落,优波度筹千万强。 老树一株卧磵上,向来未有如许长。 有能直上北高塔,一览弱水穷扶桑。 织女机边拂衫袖,老人星外来帆樯。 金碧殿阁钟鱼廊,饱𫗴燠衲丛蜂房。 毗卢遮那明正徧,散脂修摩森护防。 长明灯笼照十方,胸中亦复作是光。 纤蝇么蚋不到处,三千大千禅那床。 游戏伽陀祇夜章,岂无一人骆宾王。 摩诃师子今僧王,一奋迅失千狐狼。

译文:

蓬莱仙山周边的海水变浅,尘世历经多次变迁动荡,但灵隐寺这座道场却历经劫难而始终安稳不动。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这里成了佛门圣地,而那悠悠白云缭绕之处,自古以来就是仙人所居之乡。 我固然无法知晓鸿蒙荒古的事情,只曾听闻许由为躲避尧帝的禅让而隐居。 遥想当年夏禹南巡会稽,秦始皇西渡浙水。他们都曾想镌刻文字以流传万世,想必也曾抚摸过那长满苔藓的崖壁。 或许当年君臣也曾到过此地,只是父老乡亲们已记不清,相关的记载也在岁月中失传了。 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而辞官归乡,钱镠的军队兴起诛杀了刘宏昌。 越王勾践训练四万士兵俘获吴国之友,八千子弟追随项梁起义。 那时战场上刀光剑影、箭雨纷飞,像沸水一样激烈,可灵隐寺的冷泉却始终冷如冰霜。 外面风涛汹涌、大地动荡,这里却保持着宁静;外面火云似要燃烧天空,这里却格外清凉。 寺门的奇石仿佛是万鬼雕琢而成,霹雳炸开山洞,好似巨龙腾飞。 那些石头有的像李广未射中的老虎卧伏着,有的像黄初平刚叱喝的羊群猛然突起。 漫山遍野的巨竹多得数不清,还有粗达百围的松树、杉树和樟树屹立着。 野猿会从人手中抓取果子,山里的人靠卖柴来换取每日的口粮。 这里没有那些俗气艳丽的花卉,那些有毒、凶恶的虫豸也都躲藏起来。 天竺峰仿佛是夜里飞来还带着翅膀,秋天桂花飘落散发着阵阵香气。 这里仿佛能让人看到覩史陀宫的影子,摩罗耶山也并非那么渺茫不可寻。 在这里能扫去色究竟界的蜃气,堪比给孤独园。 来此游玩的人众多,鞋子多次踏破,所积累的修行之功难以计数。 有一株老树横卧在山涧之上,似乎从来没有过这么长久的岁月。 若有人能登上北面的高塔,就能俯瞰弱水直至扶桑。 仿佛能在织女的织机旁拂动衫袖,能看到老人星外的帆樯。 金碧辉煌的殿阁和钟鱼回廊,众多僧人在这里吃饱穿暖,像蜜蜂在蜂巢中一样聚居。 毗卢遮那佛光明普照,散脂修摩等众神森严护防。 长明的灯笼照亮十方,人的心中也应像这灯光一样明亮。 这里是纤蝇么蚋都到不了的清净之地,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禅床所在。 这里传颂着游戏伽陀祇夜章这样的佛法妙文,难道就没有像骆宾王那样的才子吗? 如今的高僧如同摩诃师子一般成为僧王,一奋起便能让千狐狼失势。
关于作者
宋代方回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颜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为“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为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𫐐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韵》),即为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