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前韵述将归

我虽无丝无竹亦无肉,犹有杜子美万卷书,犹有陆士衡三间屋。 作诗宁作郊岛之寒瘦,终不屑元轻而白俗。 文章杂在众人中,大似浊河横济渎。 平生浪费几吟牋,何啻右军九万幅。 既尝注漆园之十九言,又颇拟栗里之四八目。 道眼一照百皆妄,未若奴耕婢织躬课督。 江湖落魄但欠一归耳,休官已幸天从欲。 子男女七孙四人,有菜共羹吾亦足。 过此更徼非妄福,政恐招忧复招辱。 宅门夏荫双高桐,园径秋香万丛菊。 于是自歌招隠歌,歌曰鹤怨猿惊兮在空谷。 四十余年萍蓬将七十,又何必越之南燕之北。

译文:

我虽然没有美妙的音乐可供欣赏,也没有美味的肉食可以享用,但我拥有像杜甫那样装满万卷书籍的学识,还有如同陆士衡所拥有的三间小屋可以安身。 我写诗宁愿像孟郊、贾岛那样风格寒瘦,也始终不屑于元稹的轻浮和白居易的浅俗。我的文章夹杂在众人的作品之中,就好像浑浊的黄河横在清澈的济水旁边。 我这一生浪费了多少写诗的纸张啊,恐怕比王羲之用过的九万幅纸还要多。我既曾经注释过《庄子》中那十九种言论,又很是模仿过陶渊明《四八目》的写法。 用悟道的眼光一照,就觉得一切都是虚妄的,还不如亲自督促奴仆耕种、婢女织布来得实在。我在江湖间漂泊落魄,现在只欠一次归乡了,幸好上天成全我的心愿,让我能够辞官归隐。 我有七个子女、四个孙儿,一家人能有菜一起煮成羹汤,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如果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福气,只怕会招来忧愁和屈辱。 我家宅门前夏天有两棵高大的梧桐遮荫,园中小径秋天有万丛菊花散发着香气。于是我自己唱起《招隐歌》,歌中唱道:仙鹤哀怨、猿猴惊啼,它们都在那空谷之中。 我四十多年来像浮萍一样漂泊,如今快七十岁了,又何必再去南越的南边、北燕的北边奔波呢。
关于作者
宋代方回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颜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为“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为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𫐐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韵》),即为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