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笔工冯应科

世言善书不择笔,此物岂可不精择。 空弓难责养由射,快剑始堪孟贲击。 多钱而贾长袖舞,工良器利贵相得。 文房四宝拟四贤,最不易致管城伯。 乍可微钝勿太尖,又恐过肥宁少瘠。 一兔仅足成一枚,奈何攟束动𧥄𧥄。 氄毛乱毳纷交加,醉人蓬首髪不栉。 落腕当如画铁椎,顾乃蒌弱欠筋力。 山谷道人昔有取,诸葛鸡距异枣核。 长句哦赠林为之,余子徐偃似无骨。 上党华陵君家孙,苦心隠艺造玄极。 买非其人拂袖行,但取赏音不论直。 二毫三副及散卓,随意真行作波磔。 燕丹匕首付荆卿,血不濡缕笑空擿。 紫鸜鹆眼刷丝文,谁无端石与歙石。 奚李法传外诸孙,我亦尚有潘衡墨。 捣冰槌玉乌丝栏,百轴千筒动充斥。 惟有毛锥真强项,不受折简屡太息。 善书今谁第一人,冯应科笔今第一。

译文:

世人常说擅长书法的人不会挑剔笔的好坏,但实际上这东西怎么能不精心选择呢?就好像让神箭手养由基用没有箭的空弓去射箭,那肯定不行;勇士孟贲只有用锋利的宝剑才能施展他的神力去攻击。就如同有钱才能长袖善舞一样,技艺高超的人配上精良的工具,那才是相得益彰。 文房四宝就像是四位贤才,其中最难寻觅到合适的就是毛笔了。毛笔宁可稍微钝一点也别太尖,宁可瘦一点也别太肥。一只兔子的毛仅仅够做成一支笔,可现在有的人把很多毛胡乱捆绑在一起。那些杂乱的绒毛交缠在一起,就像喝醉酒的人头发蓬乱不梳理一样。真正好的毛笔,握在手里写字应该如同画出刚劲的铁椎,可现在很多笔却软弱无力,缺乏筋骨。 当年黄庭坚(山谷道人)选笔有自己的标准,他推崇诸葛笔的鸡距样式,不同于枣核样式的。他还写长诗赠给林为之谈选笔,其他的笔就像徐偃的笔一样绵软没骨头。 上党华陵君家的子孙冯应科,苦心钻研制笔技艺,达到了高深的境界。他如果觉得买笔的人不懂行,就会拂袖而去,只把笔卖给真正懂行欣赏的人,而不在乎价钱高低。他制作的二毫、三副以及散卓等不同样式的毛笔,无论是写楷书、行书,都能写出漂亮的笔画。就像燕太子丹把匕首交给荆轲,那匕首锋利无比,杀人血都不会沾湿衣缕,而那些不好用的笔就只能让人干着急。 他的笔配上有紫鸜鹆眼、刷丝纹理的好砚台,可现在又有谁能提供端石或歙石做的好砚台呢?奚李制墨的方法传到了外姓子孙那里,我自己还有潘衡制作的好墨。还有那如同捣冰槌玉般光滑的乌丝栏纸,成百上千地堆满了屋子。 可唯独这毛笔,真正称得上是倔强难寻,我多次写信求购好笔却得不到,只能叹息。如今擅长书法的人谁是第一难以定论,但冯应科制作的笔绝对是当世第一。
关于作者
宋代方回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颜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为“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为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𫐐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韵》),即为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