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琵琶行

君不见木兰女郎代戍边,铁甲卧起二十年。 不知谁作古乐府,至今流传木兰篇。 又不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挥霍低昂动天地。 我杜少陵有长歌,每一读之生壮气。 汉时昭君颜如花,强令出塞禁风沙。 马上无以写愁思,推手为琵却手琶。 昭君死作青冢土,琵琶却传来汉家。 一弦一字万怨恨,始听欢乐终咨嗟。 燕代佳人有于氏,春日黄鶑韵桃李。 齿犀微露朱砂唇,手荑缓转青葱指。 声外调声非杆拨,意中写意自宫征。 曲阑歌罢或潸然,何能动人一至此。 有时不用琵琶歌,辩如仪秦勇贲轲。 武昌东西说赤壁,洙泗南北夸黄河。 一炬一失百万却,古今胜败何其多。 拔山盖世亦泪下,骓兮虞兮奈若何。 老夫嗜好无它癖,为尔看朱几成碧。 白髪多情似乐天,衫袖江州司马湿。 前身不是木兰旧女郎,今生恐是公孙真大娘。 哦此琵琶敲诗肠,尔或因之姓名香。

译文:

你难道没听说过木兰姑娘替父去戍守边疆,身披铁甲卧起征战了二十年。 不知是谁创作了那首古乐府诗,直到如今还在流传着《木兰诗》。 你又可曾听说公孙大娘舞那剑器之舞,身姿挥洒起伏能让天地为之震动。 我们的诗圣杜甫为此写下长歌,我每次读起来都不禁心生豪迈之气。 汉朝时候昭君容貌美如鲜花,却被强行命令出塞去忍受那塞外风沙。 她在马上没有别的办法来抒发愁思,便用推手和却手的指法弹奏琵琶。 昭君死后化作青冢下的一抔黄土,而琵琶却流传到了汉家。 每一根弦每一个音都饱含着万种怨恨,刚开始听时似有欢乐之音,到最后却让人不住叹息。 燕代之地有位佳人姓于,她在春日里的歌声如黄莺啼鸣,韵致可比桃李芬芳。 她微微露出如犀角般洁白的牙齿和朱砂般红润的嘴唇,柔荑般的手指缓缓转动,好似青葱般娇嫩。 她能在声音之外调出别样的声调,并非只靠杆拨等乐器技巧,在心意之中表达出独特的意境,自然合乎宫征之音。 在曲折的栏杆旁唱完曲子,她有时会潸然落泪,怎么能如此打动人心呢。 有时候她不用琵琶弹奏而只是清唱,口才就像张仪、苏秦一样雄辩,勇气如同孟贲、荆轲一般。 她能讲述武昌东西的赤壁之战,夸赞洙水、泗水南北的黄河胜景。 一把火的胜利与一次失误就让百万大军败退,古往今来的胜败之事何其多啊。 那力能拔山、气盖世的项羽最后也落下了眼泪,只能悲叹“骓兮虞兮奈若何”。 老夫我没有别的嗜好,因为你都快把红的看成绿的了。 我这白发苍苍却多情的样子就像当年的乐天先生,衫袖如同江州司马一样被泪水浸湿。 你前世说不定就是当年的木兰姑娘,今生恐怕是公孙大娘再世。 我吟诵着这关于琵琶的诗,敲击着诗肠,你或许会因此而声名远扬。
关于作者
宋代方回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颜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为“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为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𫐐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韵》),即为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