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鄮山书院诗并序

国学在国,乡校在乡。 在遂曰序,在党曰庠。 虞夏殷周,厥制弥详。 家亦有塾,以修以藏。 蒙而已养,长罔不臧。 下而为士,上而侯王。 莫不有师,扶纲植常。 生人之类,頼此以生。 四海九州,以治以平。 家德户行,靡刑靡兵。 岂若后世,丧实存名。 业岂无斋,论亦有堂。 所习伊何,止于词章。 剽窃掇拾,青紫为荣。 高虚卑浅,烛理弗明。 亦儒其冠,亦公亦卿。 鄮山之塾,谁实成之。 匪有所觊,而斯营之。 一圣百贤,厥庑煌煌。 睎之则是,景行是行。

译文:

### 序文翻译 国家设立的学府建在国都,地方设立的学校分布在乡里。在遂这个行政区划的学校叫做序,在党这个行政区划的学校叫做庠。从虞、夏、商、周时期开始,教育制度就已经非常详尽了。家庭也设有私塾,人们在其中修身学习、积累知识。儿童在这里得到培养,长大后没有不贤良的。身份低的成为士子,身份高的成为侯王。无论身份高低,没有谁没有老师来扶持纲常伦理。人类依靠这样的教育得以生存发展。整个天下,依靠这样的教育得以治理平定。家家户户都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社会上不需要动用刑罚和武力。 哪像后世,教育只剩下虚名而失去了实质。学校里虽然也有供学业研习的斋舍,也有供讲学议论的厅堂,但学生们所学习的是什么呢?仅仅局限于诗词文章。他们靠剽窃他人作品、东拼西凑来获取官职,以功名利禄为荣耀。所学内容虚浮浅薄,不能明白事理。即便戴着儒生的帽子,当上了公卿大官,也不过如此。 ### 诗歌翻译 鄮山的私塾,是谁建成了它呢?建造者并非有所企图,才营建了这所私塾。这里供奉着先圣和诸多贤人的画像,殿堂辉煌。只要仰慕他们并以他们为榜样去行动,就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关于作者
宋代方回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颜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为“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为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𫐐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韵》),即为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