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方童子

我年五十九,门弧子垂左。 我今年七十,见子双髻鬌。 腹仅椰子大,贮书一何伙。 疾读建瓴水,响应炙车輠。 光怪蟠肺肠,不啻珠万颗。 小松三尺许,千丈气磊砢。 近笑韩氏子,瑟僩了细琐。 远笑陶翁儿,但解觅梨果。 我年如子时,记诵亦云颇。 举苕乃遗帚,一懒万事堕。 愿子于心田,及时勇耕播。 秋成敛精凿,糠粃勤筛簸。 子之名曰燧,此语本宰我。 拾旧新是图,学问甚改火。 字之曰又新,进业幸勿惰。 譬如万里途,幸已糇粮裹。 一旦辍于行,骏马同鳖跛。 近世文字繁,动辄百箧锁。 谁能发蠹鱼,丹铅拂埃堁。 手之而口之,五夜孤灯坐。 林下时思之,解衣盘薄臝。 六经四书外,一一与探揣。 鹏鲸大胾嘬,余子或螟蠃。 又新有如此,名世岂不可。 江之水汤汤,念子驾归舸。 溯源寻紫阳,子其正帆柁。

译文:

我五十九岁的时候,儿子出生,垂着左边的胎发。如今我七十岁了,看到你这梳着双发髻的童子。 你的肚子不过像椰子般大小,却装下了那么多的书籍。你快速读书的样子,就像高屋建瓴,水势迅猛;回答问题的敏捷程度,如同车轴受热,反应迅速。你腹中的才学光芒闪耀,就像有万颗珍珠在腹中盘旋,令人惊叹。 你如今就像三尺来高的小松树,却有着长成千丈巨松的豪迈气概和磊落不凡的气质。近处可以嘲笑那韩氏的儿子,外表虽庄重却只拘泥于琐碎小事;远处还能嘲笑陶翁的儿子,只知道寻找梨子和果子,没有远大志向。 我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记忆背诵的能力也还不错。可后来就像拿着苕帚却忘了用它扫地一样,一旦懒惰起来,万事都荒废了。 我希望你在自己的心田里,趁着年少及时勤奋地耕耘播种。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精心筛选出精华,像筛糠簸谷一样去除那些无用的部分。 你的名字叫“燧”,这个说法源自宰我。你要摒弃陈旧的东西,去追求新的知识,做学问就如同更换火种一样,要不断更新进步。我给你取字叫“又新”,希望你在学业上不要懒惰懈怠。 这就好比踏上万里的征途,幸好你已经准备好了干粮。可一旦停止前行,骏马也会变得像跛脚的鳖一样毫无用处。 近世的文字繁多,动不动就有上百箱的书籍被锁藏起来。谁能像那蠹鱼一样钻进书中,用朱笔和铅粉来校勘书籍,拂去上面的尘埃呢?要亲手翻阅、亲口诵读,在孤灯下苦读至深夜。 我在山林中时常思考这些,有时解开衣服,随意地坐着。除了六经四书之外,其他的书籍也要一一去探究揣度。要像大鹏和鲸鱼吞食大块食物一样,汲取广博的知识,而不要像那些小虫子一样见识短浅。 “又新”啊,你如果能做到这样,扬名于世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江水浩浩荡荡地流淌,想到你要乘船归去。你要逆流而上,去追寻紫阳先生(朱熹)的学问,端正你的航向。
关于作者
宋代方回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颜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为“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为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𫐐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韵》),即为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