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徐仲彬达观亭

干涵坤毓万汇伙,独得为人頼钧播。 八尺身为天地赘,一寸心将天地裹。 道眼自应非肉眼,以心观物无不可。 灵台光洁日月悬,肯使一丝挂尘堁。 老寿龟鹤夭蠛蠓,博大鹏鲲小蜾蠃。 王侯云霄纵翱翔,奴隶泥涂淹坎轲。 雷霆起蛰春生儿,霜露敛华秋结果。 防风九亩霸十围,痿痹支离蹒跚跛。 二五之精形相禅,彼胡魁梧此幺麽。 天所赋予各有命,女子岂羡弧矢左。 蝼蚁君臣雁弟兄,道理大处无细琐。 洪纤各遂逍遥游,续凫之颈尔其叵。 徐侯读书得玉匙,圣人门户启关锁。 用宾屡扬北上鞭,大隠荐鼓南游柁。 筑室金陵割钟山,临川僻学百义堕。 千古子在川上心,想见解衣盘礴臝。 梧桐杨柳竹阴间,菱荷叠重花婀娜。 弄丸一卷经世书,内篇外篇夜灯火。 静寂动感来无穷,昭布森列俱帖妥。 通达居然今贾傅,岂容栖迟老江沱。 乘流止坎大厥观,进退久速不预揣。 熏天富贵腊毒味,涎讵肯流颐敢朵。 窗前草青鹿共眠,槛外沙白鸥同坐。 忘机得意茅三间,焉用陶朱西施舸。 况又义方延硕师,乃父析薪子克荷。 此诗擿抉宇宙秘,察君襟抱吾亦颇。 世间俗物未必识,我知鱼乐子非我。

译文:

天地孕育了世间无数的事物,人类能得以诞生全依赖上天的造化。 人虽有八尺之躯,在天地间却好似多余的存在,然而那小小的一寸心灵,却能将天地包容。 具有洞察大道的眼睛自然不同于凡俗肉眼,以一颗纯净的心去观察万物,没有什么是不能理解的。 心灵如同光洁的高台,日月都仿佛悬挂其中,怎肯让一丝尘埃沾染。 乌龟和仙鹤长寿,而蠛蠓生命短暂;大鹏和鲲无比庞大,而蜾蠃却十分渺小。 王侯将相能如在云霄中自由翱翔,而奴隶却在泥涂中遭遇坎坷。 雷霆唤醒蛰伏的万物,如同春天让新生命诞生;霜露使繁华收敛,好似秋天迎来结果。 防风氏身材高大,有九亩之躯、十围之腰,而有的人却身患痿痹之症,走路蹒跚跛脚。 阴阳二气的精华在不同形体间传承转化,为何有的魁梧,有的却如此矮小。 上天赋予每个人各自的命运,女子又何必羡慕男子持弓的能力。 蝼蚁之间有君臣之分,大雁之中有兄弟之序,从大道理上来说,这些都不是琐碎之事。 无论大小事物都能自由自在地生存,就像不能强行接上野鸭的短颈一样,不可违背自然规律。 徐侯读书就像得到了开启智慧的玉匙,能打开圣人思想的门户。 他曾多次被任用,策马北上为官;也曾像大隐之士一样,扬起南下的船舵。 他在金陵建造房屋,仿佛截取了钟山的秀丽;而临川那些浅陋的学问,众多义理都已荒废。 我仿佛能想象到他像孔子当年站在河边那样,领悟到深刻的道理,洒脱自在,无拘无束。 在梧桐、杨柳和翠竹的阴凉里,菱荷层层叠叠,花朵姿态柔美。 他手持一卷经世治国的书籍,如同玩弄丸球般自如,日夜在灯火下研读内篇外篇。 无论外界是寂静还是喧闹,各种感悟源源不断,所有的道理都清晰明了、有条不紊。 他如此通达,就像汉代的贾谊,怎能长久地在江边老去。 他能顺应时势,进退自如,对前进或停留、长久或短暂都不预先揣测。 那熏天的富贵就像有毒的味道,他怎会为之流口水、动心思。 他窗前青草茵茵,能与鹿一同入眠;槛外沙滩洁白,可与鸥一起静坐。 能在三间茅屋中忘却机心、自得其乐,又哪里用得着像陶朱公和西施那样乘舟远游。 况且他还以正确的方法为子女聘请了优秀的老师,父亲开创的事业儿子能够承担。 我这首诗剖析了宇宙的奥秘,也大致了解了您的胸怀。 世间那些世俗之人未必能理解这些,就像庄子说“我知鱼乐”,而您也不是我,但我能懂您的心境。
关于作者
宋代方回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颜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为“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为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𫐐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韵》),即为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