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叶宗贵一山

一山叶翁七十二,齿牙秃缺面不媚。 忽然袖诗叩我门,偏贝畴能办兹事。 才德岂关貌妍丑,西子□□孟光腻。 三十年许旧相识,翁摄官霅我半刺。 兵销甲解各不死,我尝作郡翁弗至。 鸿翔燕蛰蓬飘风,会合良难别离易。 往不可追来叵测,人生恍惚如梦寐。 邂逅尚肯匡解颐,当为酒楼谋一醉。 双台方叟七十六,二十七霜绝俸禄。 幸与陵阳牟先生,丁亥同生共星宿。 先生擘笺介翁来,笔势云烟字珠玉。 翁索我诗纸七尺,见示诸公诗一轴。 孟能静吟我所畏,赵子昂写我所服。 我诗初学张文潜,晚悟后山拜山谷。 颇通大道合自然,拙朴有余巧不足。 近世后生宗许浑,可谓谚云狗尾续。 至当之论天地中,不可违异必合同。 诗自明良赓歌起,以至孔删雅颂风。 苏李曹陶唐甫白,庆历元祐干淳宗。 是为四始大正派,姓名太阳烛天红。 轲死不传忽复传,道学一灯垂天穷。 二程张子之所得,南渡前有濂溪翁。 何人实编道命录,南渡后有张宣公,南渡后有朱文公。 学诗本是一小艺,彼哉自谓晚唐夜雨鸣秋蛬。

译文:

### 整体翻译 七十二岁的叶宗贵老先生,牙齿稀疏残缺,面容也并不讨人喜欢。 忽然间,他袖藏着诗作来敲我的门,很少有人能如此用心地做这样的事。 一个人的才学和品德哪里与容貌的美丑相关呢,就如同西施……孟光的皮肤细腻(此处原诗缺字,只能按文意推测表述)。 我们相识已经有三十年左右了,当年你在霅地任职,我任州郡副职。 战乱平息,我们都幸运地活了下来,后来我去做郡守,你却未曾前往。 时光流转,我们像鸿鹄飞翔、燕子蛰伏、蓬草被风裹挟,相聚实在太难,离别却如此容易。 过去的时光无法追回,未来又难以预测,人生恍惚就像一场梦。 如今偶然相遇,你还能让我开怀大笑,真该去酒楼痛饮一场。 我这个双台的方回已经七十六岁了,二十七年都没有俸禄。 幸运的是我和陵阳的牟先生在丁亥年出生,同属一个星宿。 牟先生写信介绍你来找我,你的诗笔势如云烟般潇洒,文字似珠玉般珍贵。 你向我索要七尺的纸张来写诗作,还拿出诸位先生的诗轴给我看。 孟能静的诗吟得很好,让我心生敬畏;赵子昂的书法我也十分佩服。 我写诗最初学习张文潜的风格,晚年领悟后又拜学陈后山和黄庭坚。 我的诗颇能契合自然大道,但拙朴有余而精巧不足。 近世的年轻人尊崇许浑的诗风,这真可谓是谚语所说的狗尾续貂。 诗歌创作有最恰当的理论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可违背,必须遵循统一的规律。 诗歌从尧、舜时君臣唱和开始,一直到孔子删定《诗经》中的雅、颂、国风。 苏武、李陵、曹植、陶渊明,以及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庆历、元祐、乾道、淳熙年间的诗人都是典范。 这些构成了诗歌的“四始”大正派,他们的姓名如同太阳照亮天空。 孟子之后道学传承一度中断,后来又重新延续,道学这一盏明灯在天地间垂照。 二程和张载有所得,南渡之前有周敦颐先生。 有人编写了《道命录》,南渡之后有张栻张宣公,还有朱熹朱文公。 学诗本来只是一门小技艺,那些自称学晚唐风格的人就像秋夜里鸣叫的蟋蟀一样渺小。 ### 注释说明 1. **偏贝**:可能是“鲜有”之意,这里理解为很少有人。 2. **西子□□孟光腻**:原诗此处缺字,“西子”指西施,“孟光”是东汉梁鸿之妻,貌丑而贤德,这里通过对比说明才德与容貌无关。 3. **半刺**:州郡长官的副职。 4. **鸿翔燕蛰蓬飘风**:用鸿鹄飞翔、燕子蛰伏、蓬草随风飘来比喻人生的漂泊不定。 5. **匡解颐**:使人大笑,开怀。 6. **擘笺**:写信。 7. **张文潜**:北宋诗人张耒。 8. **后山**:北宋诗人陈师道,号后山居士。 9. **山谷**:北宋诗人黄庭坚,号山谷道人。 10. **许浑**:晚唐诗人,这里作者认为近世后生学他的诗是不好的。 11. **明良赓歌**:相传舜在位时,君臣唱和,后世以“明良赓歌”表示君臣相得。 12. **孔删雅颂风**:指孔子删定《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3. **苏李曹陶唐甫白**:分别指苏武、李陵、曹植、陶渊明、杜甫、李白。 14. **庆历元祐干淳**:分别是北宋庆历年间、元祐年间,南宋乾道、淳熙年间,这些时期诗歌创作繁荣。 15. **四始**:这里指诗歌的正统源头和重要流派。 16. **轲死不传忽复传**:指孟子之后儒家道统传承中断后又重新延续。 17. **二程张子**: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张载。 18. **濂溪翁**: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号濂溪。 19. **道命录**:记载宋代道学传承的书籍。 20. **张宣公**:指南宋理学家张栻。 21. **朱文公**:指南宋理学家朱熹。 22. **秋蛬**:秋夜的蟋蟀。
关于作者
宋代方回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颜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为“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为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𫐐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韵》),即为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