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程桂轩子方还蜀治先墓

周宣中兴常武雅,程伯休父为司马。 其先重黎掌天地,此佐尹氏征伐者。 颜曾思复有七篇,孰云轲死道不传。 洛中二程忽突起,乃有明道与伊川。 西蜀名士古相继,东坡外家亦程氏。 吾州紫阳此姓多,宰相讷翁显近世。 猗哉古渝程子方,年高七十弥健强。 子公礼甫侍入峡,洒扫松楸修墓藏。 孝思祖考安遗体,何惜往来万余里。 曳裾岷峨山上云,鼓棹滟滪堆前水。 儒流不与常人同,何况此郎娱此翁。 自古搜诗得句处,往往车中与舟中。 夔州十歌刘宾客,百花潭北子美宅。 二老遗踪可访寻,飞龙舞蛟轰霹雳。 五月重午离西湖,九月重九趋成都。 盍簪之别浇菖蒲,若堂之封酹茱萸。 小春早梅仲春柳,蜀地吴天两俱有。 古渝何必卜故庐,不如再饮西湖酒。

译文:

在周宣王中兴周朝的时候,有《常武》这样的雅诗流传,那时程伯休父担任司马之职。程氏的祖先重黎曾掌管天地之事,而程伯休父则是辅佐尹氏进行征伐的人。 颜回、曾参、子思传承并发展学说,留下了相关篇章,谁说孟子死后儒家之道就不再传承了呢?洛阳的程颢、程颐兄弟突然崛起,有了明道先生程颢和伊川先生程颐,他们让儒家道统得以光大。 西蜀自古以来名士辈出,像苏轼母亲的娘家也是程氏家族。我们徽州紫阳这个地方程姓人很多,近代有宰相程元凤声名显赫。 哎呀,那古渝的程子方先生,年届七十却愈发健康硬朗。他的儿子程公礼、程甫侍奉着他进入三峡,去清扫祖先墓地的松木和楸木,修缮先人的墓穴。 怀着对祖先的孝思,让祖先的遗体得以安宁,哪里会在乎这往返一万多里的路程呢?他仿佛能拖着衣襟漫步在岷峨山上的云雾之间,又能划着船行驶在滟滪堆前的江水之上。 读书人的情怀本就与常人不同,更何况是程子方先生和他的儿子能一起享受这旅程。自古以来,诗人寻诗得句的地方,常常是在车中或者舟船之上。 夔州有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成都百花潭北有杜甫的故居。这两位大诗人的遗迹可以去寻访探寻,那里的风景就如同飞龙舞蛟,电闪雷鸣般震撼。 程子方先生在五月端午节的时候离开西湖,到九月重阳节就奔向成都。离别时用菖蒲酒来饯别,到了墓地就用茱萸酒来祭奠祖先。 冬天的早梅和春天的柳树,蜀地和吴地都有。古渝又何必非要去寻找旧日的居所呢,不如再回来喝喝西湖的美酒啊。
关于作者
宋代方回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为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为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颜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为“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为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𫐐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韵》),即为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