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郎擅风流,笔墨美无度。 残砖与断刻,亦有神物护。 埋光八百载,复出疑有数。 伟哉羲献迹,并见山阴路。 抗衡丙舍帖,突过黄初赋。 景师与阳朔,漶漫不足数。 要须中山石,乃可与之伍。 十行百余字,一一生媚妩。 家鸡与野鹜,此论吾不取。 佳处将无同,閟妙未易语。 我贫乃嗜此,字字若可煮。 不知何物媪,托此传万古。 却怪玉匣书,反累昭陵土。
跋晋王大令保母帖
译文:
王献之(大令)这人风流潇洒,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极高,笔下的作品美妙得难以言喻。
哪怕只是他书法残留下的砖片和断碑上的刻字,似乎都有神灵在默默守护着。
这些字迹的光彩被掩埋了八百年,如今又重新出现,这说不定是冥冥中自有定数。
伟大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遗迹,都能在山阴的道路上被人们看到。
这《保母帖》的书法水平可以和钟繇的《丙舍帖》相抗衡,甚至超越了曹植的《黄初赋》里所提到的书法境界。
那些景师碑和阳朔石刻,字迹模糊不清,实在不值得一提。
只有用中山的好石料刻出来的碑帖,才能够与《保母帖》相匹配。
帖上短短十行一百多个字,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妩媚动人的姿态。
有人说家鸡不如野鹜(认为王献之书法不如王羲之),这样的论调我可不认同。
它们的精妙之处大概是相同的,只是其中藏着的奥妙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
我虽然贫穷,却对这些书法作品痴迷得很,感觉这些字就像可以煮来吃一样珍贵。
真不知道是怎样一位保姆,凭借这篇字帖得以流传万古。
反而让人觉得唐太宗用玉匣装着《兰亭序》陪葬昭陵,这事儿实在是拖累了昭陵的那片土地(意为珍贵书法不应随葬)。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