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使君给事常东轩先生

锋车洛阳道,秋日旌旗光。 松阴父老语,何计攀夕郎。 南泉昔乐土,画戟深凝香。 今为雕瘵区,盐米忧仓皇。 一食不遑暇,众哺安能忘。 时哉异真倪,心乎爱龚黄。 报政未期年,丹诏飞十行。 正阳初继离,化瑟方再张。 岂无兰蕙丛,所思在孤芳。 履声到星辰,泰阶列寒芒。 睠懐赤子情,启齿玉帝旁。 唐相有遗烈,至今留甘棠。

译文:

在那洛阳的大道上,疾驰的锋车奔驰着,秋日的阳光洒在旌旗上,闪耀着光芒。 松树下,父老乡亲们交谈着,苦苦思索着有什么办法能挽留这夕郎(指常东轩先生)。 南泉过去曾是安乐的地方,衙门里画戟林立,深沉地凝聚着优雅的香气。可如今却成了民生困苦、破败不堪的区域,百姓们为盐米等生活物资忧心忡忡、仓皇失措。 先生您忙得连吃一顿饭的闲暇时间都没有,心中又怎会忘记众多百姓的温饱呢。 如今的时势不同寻常,大家心里都敬爱如龚遂、黄霸那样的好官(先生您就如同他们一样)。 先生您到任施政还不到一年,皇帝的诏书就飞驰而来。 正当如太阳刚刚升起,教化的琴瑟才重新奏响。 这世间难道没有成丛的兰蕙吗?可大家所思念的却是那独特芬芳的孤芳(也就是先生您)。 先生您脚步声响直达朝堂之上,如同泰阶星闪耀着寒芒。 您心怀对百姓的慈爱之情,在玉帝(这里代指皇帝)身旁直言进谏。 唐代的贤相有着遗留的功绩,他们的德政如同甘棠树一样至今为人怀念,而先生您也必将留下令人传颂的功业。
关于作者
宋代蒲寿宬

蒲寿宬,泉州(今属福建)人。生平不详。从集中诗篇观察,知其曾入戎幕,行迹遍东南。卷一《梅阳壬申劭农偶成书呈同官》,知度宗咸淳八年(一二七二)前后曾知梅州;《投后村先生刘尚书》,知与刘克庄同时,年辈相近。晚年著黄冠居泉之法石山,山有心泉,因称心泉处士。有《蒲心泉诗》(明《文渊阁书目》),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心泉学诗稿》六卷。事见《八闽通志》卷八六。 蒲寿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