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同张子长游北山诸名胜

昔与张公子,翩翩访赤松。 重来逾两纪,独去宿孤峰。 古木苍陂映,禅房侧迳通。 夕阴千嶂黑,人静一灯红。 幸及轩车会,宁辞杖屦从。 相看如梦寐,健步愧儿童。 春尽山仍好,林深涧忽穷。 天低时堕雨,寺远偶闻钟。 吊古田无鹿,探奇洞有龙。 幽寻穿䆗窱,高步蹋玲珑。 灵草多成药,疏篁不作丛。 岚光疑晻暧,野色在空蒙。 下瞰疑无底,言旋复向东。 岩阿依断础,烟嶂落飞淙。 细路缘苔磴,危桥跨石谼。 泉依山曲曲,云与树重重。 巨刹标名岳,穹垣护亩宫。 倚栏斜日下,入室老僧逢。 零落螭头墨,荒凉马鬣封。 不才持薄禄,终古愧高风。 弛担云关里,传觞雪峡中。 追随寻道侣,述作付文雄。 急景真流电,浮生尚转蓬。 后期观岁晏,来往意憧憧。

译文:

往昔我和张公子,风度翩翩地去寻访传说中的仙人赤松所在之地。 如今再次来到这里,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我独自前来,夜宿在那孤峰之上。 古老的树木与苍绿的山坡相互映衬,禅房通过那偏僻的小路连通。傍晚的阴影使得千座山峰一片漆黑,周遭寂静无声,唯有一盏灯火闪着红光。 有幸能赶上贵人的车驾盛会,我怎会推辞拄着拐杖追随前往。 再次相见,彼此都觉得恍如梦中,看着孩子们矫健的步伐,我自愧不如。 春天已尽,但山中景色依然美好,深入树林,却忽然走到了山涧的尽头。 天空低沉,不时有雨飘落,寺庙遥远,偶尔能听到钟声传来。 想当年那片古地曾可吊古,如今却不见野鹿的踪迹;探寻奇洞,传说中似乎有蛟龙潜藏。 我们在幽深的地方探寻,穿过那深邃寂静之处,大步登上那玲珑的山峰。 山上灵草大多可制成良药,稀疏的竹子并不成丛生长。 山间的雾气仿佛昏暗不明,野外的景色一片迷茫。 向下俯瞰,仿佛深不见底,转身准备回去时却又折向东边。 山岩边靠着断落的基石,烟雾笼罩的山峰间有飞瀑流泉。 狭窄的小路沿着长满青苔的石阶蜿蜒,危险的桥梁横跨在石沟之上。 泉水顺着山势曲折流淌,云朵与树木层层叠叠。 宏伟的寺庙矗立在名山之上,高大的围墙守护着庙宇宫殿。 我倚靠着栏杆,看着夕阳西下,走进室内遇到了一位老僧。 只见那螭头碑上的文字已零落模糊,墓冢也显得荒凉破败。 我没什么才能却拿着微薄的俸禄,长久以来都愧对那高尚的风范。 在云雾缭绕的关隘里放下担子稍作休息,在雪峡中传递酒杯饮酒作乐。 一路追随寻找志同道合的道侣,将创作之事托付给擅长文章的人。 时光飞逝如闪电一般,人生就像那随风转动的蓬草般漂泊不定。 期待着以后年末时还有相见之期,我的心里满是向往和期待。
关于作者
宋代方凤

方凤(一二四○~一三二一),字韶卿,一字景山,号岩南,浦江(今属浙江)人。宋末入太学,应礼部试不第,后以恩授容州教授,因宋亡未赴。归乡,名其斋为存雅堂,学者称存雅先生。与寓浦阳之谢翱、吴思齐等结为汐社,联络故老,期望恢复。元至治元年卒,年八十二。遗诗由门人柳贯选刊为九卷,已佚。清初,同邑张燧掇拾群书残剩诗文,编为《存雅堂遗稿》十三卷,于顺治十一年刊刻。事见明宋濂《浦阳人物记》,清乾隆《浦江县志·文苑》有传。 方凤诗,以清雍正二年补刻本为底本。补刻本补入的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