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

尝思紫阳翁,功德不下禹。 平生五人伦,叔世一天柱。 海岳久亭毓,二仪厚付与。 高明挂秋月,精细破毫缕。 举目无荀杨,浑身是伊吕。 百年嗣程邵,千载承邹鲁。 直上接勋华,益远益不御。 本原无不见,支派自循序。 遂令天叙秩,有目得再覩。 建绍干淳间,三纲散无主。 仇雠操太阿,利欲浸九土。 鞠躬上文石,谆谆正心语。 欲起君以雷,滂沱洗寰宇。 圣心不见答,浩浩翠烟去。 当时听其言,何但报千古。 廓清草莱辟,栉沐疮痍愈。 奕奕万世规,百年遽如许。 天意竟莫回,地气不可迕。 但留四部书,万世开尧禹。 深翠隔荒台,寥落招魂具。 夜半读中庸,横空挟风雨。

译文:

我常常想起紫阳先生朱熹,他的功德并不亚于大禹。 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维护五伦关系,在这衰乱之世,他就像是一根擎天巨柱。 他如同大海和山岳长久孕育出来的杰出人物,天地也格外厚待于他。 他的才识高明,如天空中高悬的秋月般皎洁;他的思考精细,能洞察毫厘之间的细微之处。 放眼望去,当世没有能和荀子、扬雄媲美的人,而他全身都有着伊尹、吕尚那样的才能和抱负。 他传承程颢、程颐和邵雍的学说,千年以来承接邹鲁之地孔子、孟子的道统。 他的学问直接上接唐尧、虞舜的圣明,时间越久,其影响力越不可阻挡。 他对事物的本原无所不知,对学问的支派传承也能有条不紊地梳理。 于是使得天地间的伦理秩序得以彰显,让人们能再次清楚地看到应有的纲常。 在宋高宗建炎、绍兴,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三纲五常的秩序散乱,没有了主导。 仇敌掌握着大权,利欲的风气弥漫九州大地。 朱熹恭敬地登上宫殿的文石台阶,诚恳地对君主说出正直的话语。 他想要像惊雷一样惊醒君主,用滂沱大雨般的变革来洗涤整个天下。 然而君主却没有回应他的心意,他只好浩浩然地像翠烟一样离去。 当时如果能听从他的言论,何止是能报答千秋万代啊。 那就可以廓清世间的污浊,开辟出一片清明的景象,像为百姓梳洗一样治愈社会的创伤。 他为后世留下了可以万世遵循的规范,可百年之间世事变迁成了这样。 天意终究无法挽回,地气也不可违抗。 他只留下了《四书章句集注》等四部书,却能让后世千秋万代开启如同尧、禹时代的清明盛世。 如今,深深的翠色遮住了那荒芜的高台,只有稀疏的招魂器具显得十分寂寥。 半夜里我诵读着他注释的《中庸》,仿佛能感受到他的精神挟带着风雨横空而来。
关于作者
宋代陈普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