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秋暮海棠

锦城海棠妙无比,秋光染出胭脂蘂。 日照殷红如血鲜,箭砂粧粒真珠子。 玉环著酒睡初觉,脸薄粉香泪如洗。 绛纱穿露水晶圆,笑杀荷花守红死。 蜀乡海棠根本别,有色有香成二美。 春花开残秋复花,簸弄东君权不已。 锦袍公子汗血驹,宾客諠哗间朱紫。 有酒如池肉如山,银烛千条照罗绮。 萧娘十八青丝髪,手把金钟歌皓齿。 神仙艳骨世所无,歌声直入青云里。 江南倦客惨不乐,鸣笛哀筝乱人耳。 干戈满地行路难,屏里吴山数千里。 遥怜花国化青芜,浪蘂浮花敢欣喜。 草堂无诗花无德,窃号花仙宁不耻。 春花撩乱亦可怜,秋花烂熳何为尔。 花前妙舞曲未终,红雪纷纷落流水。 薄命佳人只土尘,抛杯拔剑长歌起。

译文:

在锦官城的秋末时节,这里的海棠花美妙得无与伦比。秋光仿佛一支神奇的画笔,将海棠花的花蕊染成了胭脂般的颜色。 阳光照耀下,那殷红的花瓣鲜艳得如同鲜血,上面细小的颗粒就像用朱砂妆点的珍珠一样。这海棠花就好似杨贵妃醉酒初醒,脸庞娇嫩,带着粉香,仿佛刚刚洗去了泪水。 它那带着露珠的花朵,就像被绛纱包裹着的水晶球般圆润。这美丽的姿态,简直要让守着那红色花朵慢慢枯萎的荷花羞愧而死。 蜀地的海棠与别处根本不同,它既有艳丽的色彩,又有醉人的香气,集两种美好于一身。春天的花朵凋谢之后,到了秋天它又会再次绽放,仿佛肆意摆弄着春神的权力。 身着锦袍的公子骑着汗血宝马,身边宾客喧闹,其中不乏达官显贵。美酒如池,肉食堆积如山,银烛千条照亮了身着罗绮的众人。 有位名叫萧娘的十八岁少女,青丝垂肩,手持金钟,露出洁白的牙齿欢快地歌唱。她那如神仙般艳丽的风姿世间罕有,歌声清脆,直入青云。 而我这个江南来的倦客,心中却满是凄惨与不快。耳边的笛声、筝声嘈杂,扰人心绪。如今战乱遍地,行路艰难,我只能望着屏风上那数千里外的江南青山。 我遥想曾经繁华的花国如今已化为一片荒芜的野草,那些看似美丽却没有根基的花朵,又怎么能让人真正感到欣喜呢? 倘若像杜甫在草堂却没有为海棠写诗,那海棠就仿佛少了一种德行,那些窃号“花仙”的说法难道不令人感到羞耻吗? 春天的花朵纷繁杂乱,惹人怜惜,秋天的花朵灿烂烂漫,又是为何如此呢? 在花前美妙的舞曲还未结束,那红色的花瓣就纷纷飘落,如同雪花一般落入流水之中。 那些薄命的佳人最终也不过化为尘土,我不由抛下酒杯,拔剑而起,放声长歌。
关于作者
宋代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