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后山僧谦自牧游

为僧不游醯瓮鸡,游不名山沮泽龟。 见山无诗僧亦俗,诗不高古犹无诗。 吾谦年少钟老气,髪根甫断拨云去。 归来笠雪两肩寒,已觉囊中有佳句。 一枝瘦杖万里心,策策尚欲穷幽寻。 湖光山绿上下竺,谷花溪月东西林。 我亦爱山行不得,把酒高歌壮行色。 为语春风九里松,题诗野客今头白。

译文:

当和尚如果不出去游历,那就像被困在醋瓮里的鸡一样见识短浅;要是出去游历却不去名山,那就如同困在水泽里的龟一般毫无见识。见到名山却写不出诗来,这样的和尚也显得俗气;要是写出的诗不高雅古朴,那跟没写诗也没什么两样。 我的朋友谦自牧年纪轻轻却有着老成的气质,头发刚剃断就拨开云雾踏上了游历之路。他回来的时候,斗笠上沾满了雪,两肩透着寒意,可我已经感觉到他行囊里装着不少好诗句了。 他手持一根瘦竹杖,心中怀着行万里路的志向,脚步不停还想要深入探寻那些幽深的地方。他要去看那上下天竺寺周边湖光与山色相映衬的美景,也要去感受东西林寺旁谷中花溪间的月色。 我自己也热爱山川景色,却没办法去游历。只能端起酒杯高声歌唱,为他这一趟出行增添些豪迈的氛围。我想对那春风中的九里松说:当年那个喜欢题诗的游子如今已经头发花白啦。
关于作者
宋代艾性夫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为“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