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无演归成都

曾读契嵩辅教编,浮屠氏有不可忽。 后于京师识怀琏,彼上人者尤奇倔。 余尝从容问其友,琏复为余道居讷。 是三大士才过人,所畜岂肯吾儒屈。 文章汪洋道义富,不止区区事其佛。 余思此等更谁似,蜀有人焉颇超越。 成都敏行字无演,所谓万星中一月。 想嵩琏讷见须避,不尔往往被呵咄。 通禅晓律两无碍,前会定预耆阇崛。 群经列史固汗漫,独泛其深仍出没。 外之所精者书画,不问不语常若吃。 计其夏腊殊未几,在大众中诚突兀。 余守陵阳至穷陋,雨浸一春泥汩汩。 英磎硗磝磴道崄,行客欷歔上崷崒。 无演冲冒独不顾,来款余门手持谒。 呼之使前见已喜,相貌圆满藏神骨。 清谭坐久愈飘洒,顿遣尘襟落如拂。 新诗古文览嘉贶,气格俊健凌霜鹘。 观其衮衮出论议,收敛便可与簪笏。 试将邀之使从仕,笑指此顶安更髪。 日招与语自无厌,何乃告去苦仓卒。 西城晓日照高岭,倒搭干陀入深樾。 师归常宜见嘉祐,此老心中已无物。 好音相与频寄惠,余在空山正伊鬰。

译文:

我曾经读过契嵩的《辅教编》,由此知道佛教中人有不可轻视之处。后来在京城结识了怀琏,这位高僧尤其奇特出众。我曾不慌不忙地向他询问他的朋友,怀琏又为我说起了居讷。这三位大德之士才华远超常人,他们所怀有的学识和志向,怎肯屈居于我们儒生之下。 他们的文章气势磅礴,蕴含着丰富的道义,并非仅仅局限于钻研佛法。我思索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谁能相比,蜀地就有一位颇为超凡脱俗的。成都有个叫敏行、法号无演的僧人,他就如同万星中的明月一般耀眼。想来契嵩、怀琏、居讷见了他都得避让,不然说不定会被他呵责。 无演精通禅理和戒律,毫无阻碍,前世定然是参与过耆阇崛山法会的。众多经典和史籍知识浩瀚如烟,他却能深入钻研,在其中游刃有余。此外,他还精于书画,不与人交谈时常常像口吃一样沉默寡言。算起来他出家的年数并不多,但在众多僧人中却十分突出。 我任职陵阳,此地极其偏僻简陋,雨水浸泡着泥土,一片泥泞。英磎的山路崎岖险峻,石级难行,过往行人都在上山时叹息不已。无演却不顾这些艰难险阻,前来拜访我,手中拿着名帖。我把他叫到跟前,一见面就满心欢喜,他相貌圆满,气质不凡。 我们坐着清谈,时间越久,他的谈吐就越洒脱,顿时让我心中的尘世杂念像被拂去一样消失。他赠送我新诗和古文,诗文字里行间气格俊健,如同凌霜的鹘鸟一般。看他滔滔不绝地发表议论,若收敛心性,完全可以入朝为官。我试着邀请他出仕,他却笑着指着自己的光头,意思是已出家又怎会再蓄发为官。 我每天都邀请他来交谈,从不厌烦,可他却突然仓促地告知我要离去。清晨,西城的阳光照在高峻的山岭上,他倒搭着僧衣,进入了幽深的树林。 无演你回去后应该常去拜见嘉祐大师,这位老人家心中已了无挂碍。希望你能常常给我寄来你的消息,我在这空山之中正郁闷着呢。
关于作者
宋代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