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居览景因感所事

闲居闭穷巷,拙者诚所宜。 掩书坐前楹,默与天理期。 是时新雨收,物物含秋姿。 疏檐正残日,曲几方凉飔。 群雀下空阶,逐逐顾且随。 微虫出幽隙,绕绕行复飞。 疏篁挺坚劲,不并草木衰。 丛兰吐芬芳,岂畏霜露知。 观此动与植,一一全天资。 因念物禀生,有性各异持。 夫人为灵者,仁义实所尸。 胡为智巧役,所有日夜隳。 不能保其元,妄事纷扰为。 汲汲以就死,所耗无纤厘。 还本既不完,何用冠且衣。 余因激所遇,揽笔成此诗。 庶哉学者心,读已而悟兹。

译文:

我闲居在这偏僻幽深的小巷里,像我这样愚笨的人,这里确实是很合适的居所。 我合上书本,坐在屋前的廊柱旁,默默地与自然的道理相契合。 此时,刚刚下过的雨停了,世间万物都蕴含着秋天的姿态。 稀疏的屋檐上映照着西下的残阳,弯曲的几案边吹来了凉爽的风。 一群麻雀飞落到空荡荡的台阶上,它们相互追逐,一边走一边张望、相互跟随。 微小的虫子从幽暗的缝隙中钻出来,绕着周围爬行,还不时地飞起。 稀疏的竹子挺拔而坚韧,不会和草木一起衰败。 丛生的兰花散发着芬芳,哪里会害怕霜露的降临呢。 看着这些动物和植物,它们都完整地保持着自己的天性。 由此我想到,万物生来,各自有着不同的秉性。 人作为万物之灵,本应坚守仁义之道。 为何却被智谋巧诈所役使,日夜损耗自己原有的本性。 不能保全自己的元气,却胡乱地做着那些纷扰的事情。 急切地走向死亡,所损耗的没有丝毫价值。 回归本真都做不到,空有衣冠又有什么用呢。 我因为这些感触而激愤,拿起笔写下了这首诗。 希望求学的人读了这首诗,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
关于作者
宋代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