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终南为客主,出入厌倦马与车。 与山朝夕欲还往,作楼近在室一隅。 主人去久山寂寞,正值青帝催焦枯。 我拘簿书甚杻械,摆脱步上提酒壶。 郊原犹未见春色,似据水墨长安图。 也知好景天更惜,高峰常是云模糊。 安得风伯持大篲,扫洒百里如屏铺。 显昧万状古诗国,收拾可秃千毫书。 我来愿作风雅户,醉倒坐待明月扶。 去家若有岩下梦,免复夜夜寻归途。
登见山楼
译文:
太守以终南山为客主之景,每日坐着车马进进出出,早已对此感到厌倦。他想和这山朝夕相伴、频繁往来,于是在屋子一角建起了这座楼。
曾经的主人离开很久了,山也显得寂寞起来,此时正值司春之神青帝催发那些焦枯的草木复苏。我被官府的文书所束缚,就像被枷锁拘押一样,好不容易摆脱这些事务,提着酒壶走上了这见山楼。
郊外的原野上还看不到春天的景色,眼前的景象就好似一幅水墨绘制的长安图。我也知道美好的景色上天更加珍惜,那高高的山峰常常被云雾笼罩,模糊不清。
怎样才能让风伯拿着大扫帚,把这百里的云雾都扫去,让山峦像屏风一样平展地铺在眼前呢?这山川或显或隐、姿态万千,就如同古老诗国的美景,就算写秃上千支毛笔,也难以将它们全部描绘下来。
我来到这里,愿做那风雅之人的门下客,喝醉后就坐着等待明月来把我扶起。要是在这儿能有像在山间隐居的梦境,那就不用夜夜都想着回家的路了。
关于作者
宋代 • 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