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森樊侯庙,古木澧水傍。 兹民畏如生,奔走豕与羊。 家家奉侯讳,若在父母堂。 我来憩行役,再拜奠公觞。 缅思英豪姿,名与此水长。 风偃众树枝,拟若怒鬣张。 阴官有兵师,想在贲育行。 今兹戎虏骄,内为府库疮。 安得七尺躯,长戟再激昂。 横行匈奴中,庶以康肺肠。
樊侯庙
译文:
在澧水的旁边,有一座阴森的樊侯庙,庙周围生长着古老的树木。当地的百姓对待樊侯就好像他还活着一样敬畏,他们带着猪和羊匆匆赶来祭祀。家家户户都尊奉着樊侯的名讳,就如同樊侯在自己父母的厅堂里一样受到敬重。
我因行役而在此处休息,恭敬地对着樊侯的神像拜了又拜,还斟酒祭奠他。我遥想着樊侯那英雄豪杰的姿态,觉得他的名声会像这澧水一样源远流长。风一吹,众多树枝倒伏,就好像樊侯发怒时竖起的鬃毛。我想象着樊侯庙中的阴官和他的兵将们,大概个个都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
如今那些戎虏十分骄横,就像是国家府库上的疮疤,不断侵蚀着国家的财富。我多么希望能拥有樊侯那样七尺的身躯,手持长戟,再次振奋激昂。在匈奴的地盘上纵横驰骋,或许能让我这忧国忧民的内心得到安宁。
关于作者
宋代 • 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