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井

何年清泉眼,几斛涵苍苔。 瓮盎日夜至,长满莫可涯。 天旱不知竭,众流起黄埃。 淘绠干未定,能使沴气开。 庙祠失根柢,故老奠酒杯。 蚕民咒枣栗,千斤意徘徊。 儿童惯冷暖,预知春秋来。 临之鉴须眉,方鉴无煤炲。 窟穴若喉吭,我疑吐云雷。 何当鞭蜃螭,与国驱旱灾。

译文:

这口灵井啊,也不知是哪一年形成的清泉之源,井口那满满的一泓水,滋生着几斛绿苔。 像瓮盎这样的容器,日夜不停地来取水,可井水总是满盈盈的,看不到它水位下降的边际。 即便遇到天大的旱灾,别的水流都干涸扬起黄尘,这灵井却始终不会枯竭。 哪怕用长长的绳索下井淘水,还没等水被淘干呢,它就能让那灾气消散。 附近的庙宇或许已失去存在的根基而破败了,可老人们依然虔诚地在井边摆上酒杯祭奠。 养蚕的百姓对着枣栗等祭品诅咒,心里还想着这井若能多产水,就像收获千斤重物般令人期待。 孩子们在这里长大,习惯了井水的冷暖,似乎都能预先感知春秋的到来。 俯身对着井水,就像对着一面镜子,能清晰照见自己的胡须和眉毛,这井水就像最纯净的镜子,没有一丝烟尘的污浊。 那幽深的井穴就好似人的喉管一样,我不禁怀疑它深处藏着能吐出云雷的力量。 什么时候能驱使井里的蜃螭之类的神物,为国家驱除那可怕的旱灾啊!
关于作者
宋代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