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契宁渴死,不饮箕颍泉。 先生独洗耳,不听天子言。 清风饱进退,千载何悠然。 孤坟没荆棘,高名争青山。 嗟我迍邅身,一命行十年。 味薄无辛咸,璞顽废雕镌。 朝行箕山麓,暮挹颍水源。 竹帛何处所,搔首熊鱼间。 白云要闲友,尚苦儿女牵。 丈夫合勇决,顾计羞面颜。
过许由冢
译文:
像稷和契这样的贤才,宁可忍受干渴而死,也不会去饮用箕山和颍水的泉水(暗指他们追求仕途,不会像许由一样隐居)。
而许由先生却独自洗耳,不愿意听天子尧让贤的话(传说尧想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认为这话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颍水边洗耳)。
许由先生秉持着高洁的清风,能潇洒地决定出仕和隐退,千年来他的形象是多么悠然自得啊。
他的孤坟如今被荆棘埋没,可他的崇高名声却能与青山相媲美。
可叹我这命运坎坷之人,当了十年小小的官职。
我的生活平淡得没有什么滋味,就像那没有辛辣或咸香味道的食物;我又像未经雕琢的顽石,才能被荒废。
我早上在箕山的山脚下行走,傍晚去汲取颍水的水源。
青史留名又在哪里呢?我挠着头,在熊掌和鱼之间(比喻难以抉择的处境)徘徊。
白云想要悠闲的朋友,可我还苦于被儿女情长所牵绊。
大丈夫应该勇敢果断地做出决定,可我瞻前顾后,真为自己的犹豫不决而羞愧。
关于作者
宋代 • 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