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赘疣

赘疣在予手,累久至三四。 初视君外物,于意不能置。 居闲或灸灼,已没出复继。 赘出与赘没,曾莫生死异。 天地赘一气,万物赘天地。 赘复赘于人,小大而已矣。 人之于为赘,作为有大盩。 至理本无事,破真以为伪。 善恶乱大性,赏罚乱大治。 宫征乱大声,青黄乱大贲。 寸尺乱大刑,酸咸乱大味。 大朴如疮疽,空虚无完理。 天地不尔仇,尔独赘之计。 耻指不若人,孟子其有谓。 志小略其大,殆非达者意。 弃火复投艾,两忘吾赘赘。

译文:

我的手上长了赘疣,时间久了,已经有三四个了。一开始我把它们当作身外之物,心里却还是放不下它们。 闲暇的时候我会用艾灸烧灼它们,看似已经消除了,可不久又长出来。这赘疣的出现和消失,就跟生死一样平常。 天地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赘物,它由一气所构成;万物又依附于天地,如同赘物依附于主体。而人身上又长了赘疣,不过是大小不同的赘物罢了。 人对于成为“赘物”这件事,所作所为有很大的错误。最根本的道理本是没有什么纷扰的,人们却打破了本真,制造出虚伪。 善恶的观念扰乱了人的本性,赏罚的制度扰乱了国家的大治。宫、征等音调扰乱了最本真的声音,青、黄等颜色扰乱了最自然的文采。寸、尺等度量扰乱了公正的刑罚,酸、咸等味道扰乱了最纯正的滋味。 原本质朴的状态就像生了疮疽一样,已经千疮百孔,没有完整的道理可言了。天地并不计较这些,而你却只在意自己身上小小的赘疣。 孟子说“耻指不若人”是有他的道理的,但如果只注重小的方面而忽略了大的方面,大概不是通达之人的想法。 我抛开了之前用火治疗的方法,又重新用艾灸,我要把赘疣和对赘疣的计较都忘掉。
关于作者
宋代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