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七年四方病,关中所向尤疮痍。 欲令福星及憔悴,千里特辍廊庙姿。 公如手持天子德,家至户到人人施。 秦俗斗暴号难理,列郡京兆犹鼎糜。 公来宽假讼诉少,杻械颠倒生菌芝。 神疑公惠入人浅,六月岩谷囚雨师。 雩坛滴酒土未干,霶霈已洗旌旗归。 老农笑呼刺史雨,菽粟茂好公所携。 几年军须俗枯槁,老幼不足蒿与藜。 薄田今亦夏秋稔,窦窖饱满鸡猪肥。 公之去思甚明白,众口已写德政辞。 镌镵不要路傍石,人心自是长安碑。 今年夷马饮泸水,苴土新佩黄金龟。 相如才高去谕蜀,弩矢故事重光辉。 雍人欲把寇恂借,益部已叹廉公迟。 傅岩今属九折外,帝梦即往西南涯。
送杨侍读自长安之蜀
译文:
杨侍读您向西征战已经七年了,这期间天下四方都遭受苦难,关中地区所受的创伤尤其严重。就像大地满目疮痍,急需福星的照耀。于是皇上特意让您这位本应在朝廷辅佐的贤才,前往千里之外的蜀地,去拯救那些憔悴困苦的百姓。
您就如同手持天子的恩泽,挨家挨户地把恩惠施加到每个人身上。秦地民俗好斗、暴躁,向来号称难以治理,各郡以及京兆地区就像鼎中煮沸的粥一样混乱。但自从您来了之后,采取宽松的治理方式,诉讼案件大大减少,那些刑具都被闲置,甚至上面都长出了菌类。
神灵似乎怀疑您的恩惠还没有深入民心,在六月炎热的时候,竟然囚禁了雨神,导致干旱。可您在祈雨坛上洒下的酒,土地还没干呢,倾盆大雨就降临了,连旌旗都被雨水洗净。老农们笑着称这是“刺史雨”,都说这丰茂的庄稼是您带来的福气。
前些年,因为军粮的征调,百姓生活困苦,老老少少连蒿草和藜菜都吃不饱。而如今,薄田在夏秋两季都获得了丰收,地窖里装满了粮食,鸡猪也长得肥肥壮壮。
您要离开这里了,百姓对您的思念之情十分明显,大家都在传颂您的德政。不需要在路边的石头上镌刻文字来记载您的功绩,百姓的心里自然就是您的长安碑。
今年,外族的马匹在泸水饮水,蜀地新任命了官员。就像当年司马相如凭借高才去蜀地晓谕一样,您此去也会让这段典故重新焕发光彩。雍州的百姓还想把您像当年借寇恂一样继续留下,而益州地区的百姓却已经在叹息您来得太迟了。您现在虽然去了那道路艰险如同傅岩的蜀地,但皇上一旦思念您,很快就会召您回到西南的朝廷之中。
关于作者
宋代 • 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