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源先生高七十,山水病僻不可瘳。 灶无炊烟不顾计,穷幽极怪如仇雠。 有时清风明月对好景,霹雳拔却大树不回头。 四方泉石朝入耳,杖屦百里夕已投。 大笑箕山不敢出,走避轩冕岂自由。 天台雁荡泼上心,暑焦毛髪不肯留。 萦纡长淮下平席,倒指计日观怒涛。 君诗功刻造化骨,吴越气象当先愁。 古今吟力未到处,好句愿备幽人收。 此行诗是图画画山笔,归日借我目一游。
送刘孟卿游天台雁荡二山
译文:
治源先生已经七十高龄,对山水的痴迷之病已无药可医。他家中炉灶没有炊烟,生活的窘迫也全然不放在心上,只一心去探寻那些幽深奇绝的地方,就像与世间平凡无奇的景象为仇敌一般。
有时候,面对清风明月这样的美好景致,即便突然有霹雳震倒大树,他也不会回头看上一眼。四面八方关于泉石美景的消息一旦传入他耳中,即便相隔百里,他当天就会拄着拐杖、穿着鞋子前往。
他对着箕山之地大笑,不屑于像隐居箕山的许由等人那样不敢出来闯荡。他远离官场,并非是出于主动的选择,实则是被官场排斥。
天台和雁荡两座名山的美景已深深印入他心间,即便是酷热的暑气,也不能让他有片刻停留。他顺着蜿蜒曲折的淮河,乘船平稳前行,扳着手指计算着日子,渴望去观赏那汹涌的波涛。
先生您写诗的功力深厚,能够深刻刻画自然万物的精髓,吴越之地的奇山秀水恐怕要先发愁被您写入诗中,展现出它们的全貌了。在古今诗人尚未涉足、未能用诗句描绘到的地方,希望您能留下绝妙的诗句,供隐居之人收藏欣赏。
您这次出行,诗就是您描绘山川的画笔,等您归来的时候,把您的诗借我一读,让我也能凭借您的文字在心中游览一番那些美景。
关于作者
宋代 • 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