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仪巡捕蝗

天子辍霖雨,兹来泽东民。 威声先公至,暴攘客四邻。 下车坐无事,惩劝裨秋春。 物价以日减,囷仓饱新陈。 俗愚其何知,蝗来遏公仁。 所至不为灾,群飞乱烟云。 公虑种吾土,且为沴气根。 计丁立捕法,官行劳其勤。 老幼千里眉,朝蹙夕已伸。 我知公之德,由此碑齐人。

译文:

天子把如同甘霖般的您从朝中派遣出来,让您来润泽东方的百姓。 您的威名在您到来之前就已远扬,那些强横不法之徒听闻后就像被赶到了四邻之地,不敢再肆意妄为。 您到任之后,政务清平,没什么麻烦事,您通过奖惩劝诫等举措来助力当地春秋两季的农事发展。 随着您治理有方,物价一天比一天降低,粮仓里新粮旧粮都装得满满的。 那些愚昧的百姓哪里懂得您的苦心啊,蝗虫来了,他们还以为是在阻碍您施行仁政。 蝗虫所到之处,本应造成灾祸,但在您治下,它们虽然成群飞舞,遮天蔽日如乱云一般,却没有酿成灾害。 您担心蝗虫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留下虫卵,成为日后灾荒的祸根。 于是您按人口数量制定了捕蝗的法令,官员们积极行动,不辞辛劳地督促百姓捕蝗。 千里之内,百姓们原本紧锁的眉头,早上还忧心忡忡,到傍晚就舒展开了。 我深知您的德行,日后定当会像古时的贤良官员一样,被齐地百姓立碑赞颂。
关于作者
宋代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