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楼出林杪,登览开病姿。 旁带滁州城,雉堞何逶迤。 下入刺史宅,却临统军池。 伊予翰林客,失职方在兹。 两衙簿领外,尽日吟望时。 晚窗度急雨,夏木交繁枝。 淮南气候殊,经秋啭黄鹂。 簷前有山果,采掇亦甘滋。 樽中有官酝,倾酌任醇醨。 忘机得真趣,怀古生远思。 念昔李太尉,落落邦家基。 下笔到西汉,料兵如六奇。 谪官来此郡,鬰鬰持一麾。 尝作怀嵩楼,记文悲盛衰。 甚得进退理,深明祸福机。 未几再入用,斯言忽如遗。 君恩匪胶柱,天殃若影随。 六月万里行,炎荒竟不归。 功成又名遂,不退将安之。 姑以人事较,勿凭天命推。 矧予草泽士,被褐复羹藜。 谬因弄文翰,八载侍丹墀。 三入承明卢,古人期并驰。 玉堂百日罢,所累非文词。 强仕未为老,望郎不为卑。 淮边永阳郡,人物自熙熙。 费用量所入,丰约从其宜。 一妻本糟糠,不识金翠施。 三男无庶孽,讵爱纨绮赀。 甘贫绝诛求,易退无覊縻。 五十拟归耕,何必悬车期。 且予望卫公,云龙与山麋。 唐贤昔际遇,文雅道光辉。 进士取将相,易于俯拾棋。 自从五代来,素风已陵迟。 干戈为政事,茅土输健儿。 儒冠筮仕者,仅免寒与饥。 至今明圣代,此风犹未移。 自无经济术,乌用碌碌为。 归欤复归欤,无忘北楼诗。
北楼感事
译文:
北楼高耸于树林梢头,我登上高楼,病体仿佛也舒展起来。它的旁边环绕着滁州城,那城墙上的女墙曲折连绵。往下能看到刺史的住宅,对面正对着统军池。
我本是翰林中的人物,如今却因失职来到此地。每天处理完衙门里的公文后,便整日吟诗眺望。傍晚的窗前,急雨匆匆掠过,夏天的树木枝叶交错繁茂。淮南的气候很是特别,即便到了秋天,黄鹂鸟还在婉转啼鸣。屋檐前有山里的果子,采摘来品尝也十分甘甜。酒杯中有官府酿造的酒,不管是醇厚还是淡薄,都可尽情斟饮。我忘却了世俗的机心,获得了真正的意趣,缅怀古人,生出悠远的情思。
想起从前的李太尉李德裕,他是国家的重要基石。他写文章有西汉大家的风范,用兵如陈平六出奇计般神妙。他被贬官来到这个郡,郁郁不得志地手持旌旗。他曾建造怀嵩楼,还写记文感慨世事的盛衰。他很懂得进退的道理,也深深明白祸福的契机。但不久后他再次被任用,之前那些关于进退的言论仿佛都被遗忘了。君主的恩宠并非一成不变,灾祸却像影子一样紧随其后。他在六月被贬往万里之外,最终在炎热荒远之地没能回来。功成名就之后,若不及时隐退,又能怎样呢?
姑且从人事的角度来比较,不要只依靠天命来推想。何况我本是出身草野之人,穿着粗布衣服,吃着野菜羹。只因偶然舞文弄墨,得以在宫廷侍奉了八年。三次进入承明庐,本期望能和古人并驾齐驱。在玉堂任职百日就被罢官,连累我的并非是文章方面的原因。我四十多岁不算老,担任郎官职位也不算低。淮水边的永阳郡,百姓生活安乐。花费根据收入来衡量,多少都能安排得适宜。我的妻子是共患难的糟糠之妻,不懂佩戴金银翠玉。三个儿子都是嫡出,我也不爱惜那些华美的财物。我甘心贫穷,拒绝别人的索求,容易退让,不受羁绊。我打算五十岁就回去耕种,何必非要等到七十岁辞官呢。
我和李卫公相比,就像天上的云龙和山里的麋鹿。唐代贤才当时的际遇很好,文雅之道闪耀光辉。进士出身就能获取将相之位,就像俯身捡棋子一样容易。自从五代以来,淳朴的风气已经衰败。战争成了政事的主要内容,爵位赏赐给了武夫。读书入仕的人,仅仅能免于寒冷和饥饿。直到如今圣明的时代,这种风气还没有改变。自己既然没有经世济民的本事,何必庸庸碌碌地混下去呢。回去吧回去吧,不要忘了北楼所吟之诗。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