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著作之任宣城

平生闻说宣城郡,水石幽奇人物俊。 槛外澄江练不收,窗中远岫眉初印。 六朝繁盛至隋唐,才人名士遥相望。 谢公向此凭熊轼,白傅曾为鹿鸣客。 江楼山寺多赋诗,往往题名在僧壁。 皇家早岁平吴后,翰林贾公为太守。 至今清话玉堂中,夸诧江山不离口。 吾君御极初选艺,东枢贰卿新擢第。 解褐曾縻佐郡官,首得宣城为历试。 紫微田郎次登科,东枢受代传厅事。 第三榜中第二人,今在乌台为察视。 迩来通倅少名流,云泉竹树应包羞。 今春忽命姚著作,学术纵横才磊落。 当年雄揖第三名,官路迍邅久漂泊。 去岁献文重召试,新恩始上芸香阁。 未教修史未演纶,宣城奉使聊亲民。 且忻彩服得就养,莫叹朱衣未即真。 旧游应有交朋在,此去仍言婚宦新。 下车布政民休休,高吟浅酌谁献酬。 夜深红烛在何处,绮霞阁通叠嶂楼。 公权书札燕许词,未免山僧乞撰碑。 撰碑书碑即三载,眼看征诏在丹墀。 却愁未尽江南兴,闲坐蓬瀛挥玉柄。 黄枢侍臣两制官,待君同说宣城景。

译文:

我这一生啊,早就听闻宣城郡的大名。那里水色石景清幽奇绝,人才辈出,个个风姿俊逸。 站在楼阁栏杆外望去,澄澈的江水宛如一匹舒展不尽的白练;从窗户看出去,远处的山峦就像刚刚画好眉妆的美人的眉毛。 从六朝的繁华一直到隋唐时期,宣城这片土地上,才子名士接连不断,前后辉映。当年谢朓曾在这里为官,他乘着公车四处巡查;白居易也曾是这里的座上宾。他们在江边的楼阁、山间的寺庙留下了许多诗篇,不少题名至今还留在僧舍的墙壁上。 本朝早年平定吴越之后,翰林贾公曾担任宣城太守。直到现在,在朝堂之上清谈时,他还总是对宣城的江山美景赞不绝口。 当今皇上即位之初选拔人才,东枢贰卿刚考中进士。他初入仕途就担任辅助郡守的官职,第一个任职之地就是宣城,以此来经受历练。后来紫微田郎接着登科,从东枢贰卿手中接过太守之位。还有那第三榜中的第二名,如今在御史台任职。 近些年来,宣城的通判等副职中少有知名人士,以至于当地的云泉竹树都好像跟着蒙羞了。 今年春天,朝廷忽然任命姚著作前往宣城。姚著作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为人光明磊落。当年他在科举中雄踞第三名,只是仕途坎坷,长久漂泊不定。去年他献上文章后重新参加召试,新的恩宠让他得以进入秘书省。还没来得及参与修史、草拟诏书,就被派往宣城任职,暂且去亲近百姓、治理一方。 你也该高兴能穿着彩衣侍奉父母,不要叹息还没有真正穿上高官的朱衣。你以前在宣城的旧友应该还在,此次前去还听说你在婚姻和仕途上都有新的际遇。 你到任之后施行善政,百姓定会安居乐业。你可以尽情地吟诗喝酒,与友人相互唱和。夜深人静时,那红烛会在哪里呢?或许在绮霞阁,或许在通连的叠嶂楼。 像柳公权那样精妙的书法,像张说、苏颋那样华丽的文辞,到时候免不了会有山寺的僧人来求你撰写碑文。撰写碑文、书写碑文大概要三年时间,转眼间朝廷的征召诏书就会在宫殿前下达。 只怕你还没尽情领略江南的美景和兴味,就要坐在朝堂之上挥着玉柄谈论朝政了。那些中枢侍臣、两制官员们,正等着和你一同畅谈宣城的景色呢。
关于作者
宋代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