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公水

村南鲍公山,山北鲍公水。 高穴逗远源,泠泠落山嘴。 玉色与饴味,不可他味比。 竹树四蒙密,翠藤相披靡。 漫郎昔少年,幽居得之此。 临窥若有遇,爱叹无时已。 浮名未污染,永矢终焉尔。 奈何中弃入长安,十载风尘化旧颜。 欢嚣满耳不可洗,此水泠泠空在山。

译文:

在村子的南边有一座鲍公山,山的北面流淌着鲍公水。那高高的洞穴连通着远方的水源,清澈的泉水发出清脆的声响,从山嘴处潺潺落下。 这泉水有着美玉般的色泽,还有如饴糖般的甘甜滋味,其他的水味道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四周的竹子和树木生长得十分茂密,翠绿的藤蔓在微风中随风倒伏。 当年潇洒不拘的漫郎(这里可能是泛指一个有情怀的人)还是个少年,在这清幽之地居住。他临泉凝视,似乎有所感悟,对这泉水的喜爱和赞叹之情一直没有停止过。那时他没有被浮名所沾染,发誓要永远在这里生活下去。 可无奈的是,他中途放弃了这里的生活,前往长安。在那繁华的都市中历经十年风尘,往日的容颜也发生了改变。喧闹嘈杂的声音充斥在耳边,怎么也清洗不掉,而这依旧泠泠作响的鲍公水,却只能白白地留在山中了。
关于作者
宋代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