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吴冲卿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

周南麟趾圣人风,未有驺虞系召公。 雅颂兼陈为四始,笙歌合奏以三终。 讨论诏使成书上,休澣恩容著籍通。 墙面岂能知奥义,延陵听赏自为聪。

译文:

这首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下面是逐句大致翻译: 首联: 在周南之地,《麟趾》所展现的是圣人的风范,可惜却没有像《驺虞》那样的诗篇与召公相联系。这里“周南”“麟趾”“驺虞”“召公”都出自《诗经》相关内容,《麟趾》象征着文王的仁厚,《驺虞》被认为是歌颂召公的,诗人借这些来暗示一种美好的典范与现实可能存在的差异。 颔联: 《诗经》里的雅诗和颂诗一同陈列展示,构成了“四始”这样重要的体系;演奏着笙乐、唱着诗歌,共同合奏直到完成“三终”这样的礼仪程序。“四始”是《诗经》学名词,“三终”是古代奏乐以三章为一节,三终就是演奏三遍。 颈联: 皇帝下诏让大家进行学术讨论,最终要将成果著录成书;还给予了官员休假的恩惠,让大家能够顺利地在官籍上登记休假等事宜。 尾联: 我就像面对墙壁一样,什么都看不到,哪里能够知晓其中深奥的义理呢?不过就像延陵季子那样善于聆听欣赏音乐一样,我也努力去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墙面”表示一无所知,“延陵”指春秋时吴国贵族季札,他精通音乐,善于欣赏。 总体而言,这首诗围绕着在资政殿听读诗义这件事展开,既有对《诗经》文化内涵的体现,也有对当时学术活动以及自身状态的表达。
关于作者
宋代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