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麟趾圣人风,未有驺虞系召公。 雅颂兼陈为四始,笙歌合奏以三终。 讨论诏使成书上,休澣恩容著籍通。 墙面岂能知奥义,延陵听赏自为聪。
次韵吴冲卿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
译文:
这首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下面是逐句大致翻译:
首联:
在周南之地,《麟趾》所展现的是圣人的风范,可惜却没有像《驺虞》那样的诗篇与召公相联系。这里“周南”“麟趾”“驺虞”“召公”都出自《诗经》相关内容,《麟趾》象征着文王的仁厚,《驺虞》被认为是歌颂召公的,诗人借这些来暗示一种美好的典范与现实可能存在的差异。
颔联:
《诗经》里的雅诗和颂诗一同陈列展示,构成了“四始”这样重要的体系;演奏着笙乐、唱着诗歌,共同合奏直到完成“三终”这样的礼仪程序。“四始”是《诗经》学名词,“三终”是古代奏乐以三章为一节,三终就是演奏三遍。
颈联:
皇帝下诏让大家进行学术讨论,最终要将成果著录成书;还给予了官员休假的恩惠,让大家能够顺利地在官籍上登记休假等事宜。
尾联:
我就像面对墙壁一样,什么都看不到,哪里能够知晓其中深奥的义理呢?不过就像延陵季子那样善于聆听欣赏音乐一样,我也努力去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墙面”表示一无所知,“延陵”指春秋时吴国贵族季札,他精通音乐,善于欣赏。
总体而言,这首诗围绕着在资政殿听读诗义这件事展开,既有对《诗经》文化内涵的体现,也有对当时学术活动以及自身状态的表达。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