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越旧秦兵,苗颁尚禹征。 初惊一使任,那用万人行。 友户凝昏祲,沧波触骇鲸。 越裳无信息,铜柱定将倾。 服岭东南尉,戈船万里程。 江通夜郎道,秋入伏波营。 插羽频封檄,驰轺屡请缨。 介鳞悲物色,猿鹤怅民生。 几日封京观,归时卷旆旌。 休闻七科戍,无用五阳兵。 海国犀牛远,南琛紫贝轻。 平生一长剑,岁暮望欃枪。
南征二首 其二
译文:
这首诗较难翻译,因为其中涉及不少历史典故和比较生僻的意象,下面是尽量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
当年秦朝曾派兵征伐扬越之地,如今也像大禹当年征讨三苗一样继续征战。
起初惊讶于只派一位使者前往,哪里用得上出动万人的大军去征伐。
友邦的城邑笼罩着昏暗不祥的气氛,沧海的波涛里潜伏着如骇鲸般的敌人。
越裳国没了消息,那象征功绩的铜柱怕是要倾倒。
岭南地区曾有东南尉管辖,如今战船要行驶万里去征讨。
江水连通着通往夜郎的道路,秋天来到了伏波将军的营地。
紧急的文书频繁地传递,轻便的马车多次载着请缨报国之人。
水中的鳞介生物悲叹这眼前的景象,山林里的猿鹤也为百姓的命运而惆怅。
不知过几日能否取得大胜,将敌军尸体封土筑成京观,归来时高卷着战旗。
不要再听闻征发七种罪人去戍边的事情,也不用再动用五阳的士兵。
海边国家的犀牛距离遥远,南方进贡的紫贝也显得无足轻重。
我一生只带着这一把长剑,到了暮年还望着那象征战乱的彗星。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