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

盛夏众芳息,景物殊寂寥。 庭前有百合,颖然学春娇。 数枝己耸茂,百朵尤富饶。 拥蔽因巨叶,纷数假长条。 吐秀偏得地,争妍欲干霄。 素粉间璎珞,轻黄染琼瑶。 静若宝幢植,动如鸣佩摇。 尽向杲日丽,不畏炎风飘。 太守雅好事,得之诧朋僚。 绮思入新句,彩图上轻绡。 众目遂赏玩,英华不虚凋。 此物既异常,论议有以招。 人情爱恶间,轻重何以辽。 或谓花之祥,或讥草木妖。 嗟予岂博物,智虑随日消。 欲穷造化理,茫昧增无聊。 疑此亦偶然,发之自根苗。 莫议妖与祥,为公续长谣。

译文:

在盛夏时节,其他众多芬芳的花朵都已凋谢,周围的景色显得格外寂寥冷清。 庭院前有几株百合,它却像学得了春天花朵的娇艳姿态,脱颖而出。已经有好几枝长得挺拔繁茂,上面开着成百朵花,非常繁盛。巨硕的叶子相互簇拥遮蔽,纷杂繁多的花朵借助长长的枝条生长。它在这一方土地上尽情展现着秀丽的姿态,花朵竞相争艳,仿佛要直插云霄。 白色的花瓣就像美玉间点缀着璎珞,嫩黄的花蕊好似给美玉染上了色彩。它静止的时候,如同庄严的宝幢矗立;微风拂过,又像玉佩轻轻摇晃作响。它在明亮的阳光下尽情绽放美丽,丝毫不畏惧炎热的风将它吹落。 太守向来喜爱风雅之事,得到这百合后便向朋友和同僚们炫耀。他用美妙的思绪写下了新的诗句,还让人把百合画在了轻薄的丝绸上。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欣赏玩赏,这百合的美丽并没有白白地凋谢。 这百合既然如此与众不同,自然引来了各种议论。在人们的喜爱与厌恶之间,评判的标准为何相差如此之大呢?有的人说这花是吉祥的象征,有的人却讥讽它是草木成妖。 唉,我并非知识渊博之人,随着时间流逝,智慧和思虑也在消减。想要探究大自然的造化之理,却只感到迷茫,更增添了许多无聊之感。我怀疑这百合如此独特只是偶然现象,它从根苗开始生长就是如此。大家就别再议论它是妖还是祥了,我为太守续写这首长长的歌谣吧。
关于作者
宋代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