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山

崎岖上层山,十里到巍顶。 天形露空阔,物态蓄深静。 群峰峙其旁,俨若挈裘领。 广野辟于下,谁为画庐井。 殿阁耸盛观,松桧富清景。 萧然古佛界,邈矣真仙境。 枯株吐芽蘖,晴云发祥庆。 尽手矜妙逸,诗毫事奔骋。 乘高纵闲目,幽意适遐回。 班班见仿佛,历历可穷省。 兹山介两蜀,镇压犹巨屏。 南连三峨巅,北距双剑岭。 东西数万里,高下几千顷。 地产号充盈,天时与康靖。 民间丰岁乐,事外化日永。 揽辔一登临,兹焉聊赋咏。

译文:

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登,走了十里才到达那高耸入云的山顶。 在山顶上,天空显得无比的空旷辽阔,世间万物都透着一种深邃静谧的姿态。周围群峰林立,它们就像整齐排列在皮袍领口的装饰一样。山下广阔的原野向远处铺展,不知道是谁画出了这错落有致的村落房舍。 山顶上,殿阁高耸,景象壮观,松树和桧树营造出清幽的景致。这里宛如超脱尘世的古佛之界,又好似遥远神秘的仙境。干枯的树木吐出了新芽,晴朗的天空中仿佛有祥瑞之兆浮现。 我尽情挥洒笔墨,想要把这美妙奇异的景色都描绘下来,诗兴大发,文思如骏马奔腾。站在高处极目远眺,悠然闲适的意趣在悠远的思绪中回荡。一切景物隐隐约约却又清晰可辨,都能被我一一仔细观赏。 这座云顶山位于两蜀之间,就像巨大的屏障一样镇守着这片土地。它南面连接着峨眉山的巅峰,北面与双剑岭遥遥相对。东西跨度有数万里,高低起伏的范围有几千顷。这里物产丰富,号称充盈,天气和顺,时世安康太平。 百姓们在丰收的年岁里欢乐祥和,在世事之外,太平的日子悠长无尽。我勒住缰绳登上这座山,在此姑且吟诗赋词,以表达心中的感慨。
关于作者
宋代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