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见云顶明,暮见云顶暗。 阴见云顶浓,晴见云顶淡。 云顶乃一物,百态异舒惨。 朝暮不相失,阴晴可先探。 于吾如有缘,静景供远瞰。 搜求入风骚,刻琢费铅椠。 一语小如意,读之惟自颔。 深惟出处途,两得亦谁敢。 云霄有达士,丰禄侈饮啗。 终身落世网,尘垢渍衡𬘘。 虽逢物境胜,何暇纵游览。 丘壑有幽人,俗绳不可缆。 茂林适情性,清泉涤肝胆。 野饭止一盂,往往乏藜糁。 予生安拙计,万事耻浮滥。 宦游若不乐,进退殊𡒄坎。 廪俸才数斛,忧责如舍担。 饱食坐看山,闲心复何憾。
见云顶山
译文:
早晨看见云顶山明亮,傍晚看见云顶山昏暗。阴天时看见云顶山云雾浓厚,晴天时看见云顶山云雾淡薄。云顶山不过是同一座山,却呈现出千姿百态,或令人舒心,或让人感伤。无论早晨还是傍晚,它都在那里,从不消失;阴天晴天的变化,也能提前察觉。它似乎和我很有缘分,那宁静的景色供我在远处眺望。我想要把它的美写进诗歌里,雕琢词句可真是耗费笔墨。要是有一句写得稍微满意,读起来也只能自己点头称许。
我深深思考人生的出处道路,想要兼顾出世与入世,又有谁敢说能做到呢?那在云霄高位的达官贵人,享受丰厚的俸禄,尽情吃喝。可他们终身陷入世俗的罗网,污垢沾染了他们的冠冕。即便遇到美好的自然景致,又哪有闲暇去纵情游览呢?而那隐居山林的人,不受世俗的约束。他们在茂林里怡情养性,用清泉洗涤自己的肝胆。他们一顿野饭只有一盂,还常常连野菜都没有。
我生来安于笨拙的生计,对一切虚浮不实的事情都感到羞耻。在外做官要是不快乐,那进退都会很艰难。我俸禄只有几斛米,可忧虑和责任却像卸下的担子一样沉重。如今我能吃饱饭坐着看山,这闲适的心境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关于作者
宋代 • 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