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亭诗

三亭何为者,吾友所缮营。 亭前有标榜,雅意异俗生。 治己己孰治,清虑虑孰清。 吾道固可味,未易贯至诚。 惟天于斯人,一概授五行。 生质本淳静,外诱徒纵横。 心术傥茅塞,耳目将聋肓。 上圣贵复本,大贤犹性情。 况其可上下,安得不励精。 四端匪外铄,语默无自轻。 百行皆吾分,积渐日有成。 稂莠荒我怀,去之如锄萌。 波澜扰我源,止之如澄泓。 浩然涤万虑,粹矣读六经。 不趋杨墨涂,将造周孔庭。 出井见仁义,仰天瞻日星。 甘若饮醇酎,珍若享太羮。 清若饵芝术,和若闻咸茎。 积中而恬愉,发外而光享。 穷不失素守,达不孤群氓。 生不陷非义,死不忘英声。 道味固如此,身规从可明。 本原何所来,虑之深以闳。 欲知君子心,吾请观亭名。

译文:

这《三亭诗》是在讲什么呢?是我的朋友修缮营造了这三座亭子。亭子前面有题字,那高雅的意趣和世俗之人的想法截然不同。 要修养自身,可自身要怎样去修养呢?要让思虑清明,可思虑怎样才能清明呢?我们所追求的道本来就值得去细细品味,要完全领悟并做到至诚,并非易事。 上天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地赋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人的本性原本是淳朴安静的,只是外界的诱惑纷繁杂乱。要是一个人的心术被堵塞得像茅草一样,那他的耳朵就会听不见,眼睛也会看不见正确的道理。 上古的圣人重视回归人的本性,贤能的人也注重调养自己的性情。更何况我们这些介于圣人和普通人之间的人,怎么能不振奋精神去修养自己呢? 人的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并非是从外部获得的,无论说话还是沉默都不能看轻自己。各种好的行为都是我们应该去践行的,日积月累就会有所成就。 那些像杂草一样的不良思想会荒芜我们的内心,要像锄掉刚刚萌生的杂草一样把它们去除。外界的干扰如同波澜,会扰乱我们内心的源头,要像使水澄清一样让它平静下来。 要让自己拥有浩然正气,洗涤掉所有的杂念,纯粹地去研读六经。不走杨朱、墨子那些偏离正道的路,而要走向周公、孔子的圣贤之道。 一旦体悟到了仁义,就如同从井中出来见到光明,抬头仰望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那种感觉,甘甜得就像喝了醇厚的美酒,珍贵得就像享用了祭祀用的太羹。清爽得就像吃了灵芝和白术,和谐得就像听到了《咸池》《六茎》这样的古乐。 内心积累了美好的品德就会感到恬淡愉悦,表现在外在就会光彩照人。穷困的时候也不丧失自己的操守,显达的时候也不辜负百姓。活着的时候不陷入不义的事情,死了也不会被人忘记英名。 道的意味就是如此,自身的行为规范也由此可以明确。这一切的根源是从哪里来的呢?需要我们深入而广泛地去思考。要是想知道君子的心思,我请大家看看这亭子的名字就明白了。
关于作者
宋代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